福音盛會二零一七講員
 籲會眾鼓勵未信者出席


2779 期(2017 年 11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新媒體已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急速的發展更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牧者透過新媒體宣教或牧養信徒,必須注意網絡衍生出來的危機。牧職神學院已於十一月十一日,假該院舉辦「二零一七香港基督教與新媒體研討會」,思考教會如何把握新媒體宣教帶來的契機,同時避免跌入網絡的陷阱中。

  基督教新媒體運動倡議人俞真主講「網絡倫理與反思」,他指在新媒體高清畫面背後,存在着不少失真的資訊。他解釋,新媒體會按照使用者的閱讀習慣篩選資訊,如Facebook是根據用戶經常分享或瀏覽的頁面更新動態,結果使用者只會看到某一類型的資訊,愈來愈處於瞎子摸象的處境。他又提到,人會選擇性地留意某些訊息,例如多數人只會瀏覽部分社交平台的最新動態或羣組訊息,這種因資訊爆炸產生的選擇性行為,不知不覺改變了人的行為和判斷模式。

  明辨求真 堅守媒體操守

  此外,新媒體時代講求「快」,許多人未有認真了解事情始末便發表意見,結果變成了道聽塗說,人云亦云。他以去年農曆新年的旺角騷亂為例,指當時不少人未掌握全盤資訊時,便寫了許多批評政府的文章,當中不乏知名牧者。因此他提醒,基督徒為不公義之事發聲和傳福音時,絕不可輕率行事,應反思有否選擇性專注某些資訊,避免偏向單一角度。

  他又提到,如信徒未有引證資料來源或反思邏輯,便馬上發布偏頗的資訊,結果只會利用了別人對基督徒的信任,變成了造謠的幫兇。他強調,在新媒體世界,人人都可輕易發送訊息至世界各地,但當擁有媒體的力量時,更要堅守媒體的倫理、操守及責任,如發現所傳有誤必須發布更正。

  俞真續言,除了接收資訊要明辨求真外,發布資訊時也要避免自我中心,自以為只有自己才是正確。「今日社會上的現象是『我即公義』,真理在手誰能擋⋯⋯我不認同你的說法便將你『起底』,斷定對方的立場。」結果,自己儼如上帝一樣,失去了謙卑。他期望信徒能作換位思考,嘗試代入別人角度,理解反對者為何有不同想法,「真理是愈辯愈明⋯⋯正如聖經面對任何挑戰也站得住腳,我們相信自己擁有真理,更不應懼怕去接觸不同角度。」

  因此,他指基督徒對真理固然要擇善固執,卻不可失卻對別人的尊重,無須以攻擊對方來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他籲信徒以理性冷靜的態度,利用新媒體傳福音,「我不同意別人的論點,但不需攻擊他的背景;我不同意你的立場,但我誓死捍衞你的發言權。」他坦言,雖然網絡世界充滿謾罵、欠缺邏輯和理性的討論,基督徒仍要為公義發聲,用愛心說誠實話,教會應反思如何在聖經中教導信徒使用新媒體的責任。

  言簡意賅 以畫面說故事

  馬來西亞福音機構「飛鴿傳播」創辦人梁志光則分享「基督教新媒體趨勢與異象」,他引述數據指,每分鐘有三百小時影片上載至YouTube,Facebook每天播放的影片瀏覽量更超過四十億次,若要人留意自己的視頻,必須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眼球。

  他分享,人類對於在線視頻的平均持續專注力是六十秒,因此影片必須保持精簡,在有限時間內表達出訊息和見證。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愈來愈欠缺耐性,故最好把重要又吸引的畫面放在第一幕,否則觀眾在二十秒後可能會分心。此外更要確保每個鏡頭都包含新的信息,以畫面說故事,當中可加入個人經歷等個人化元素,將觀眾當作朋友,真誠分享。

  惟他強調,新媒體只是傳福音的方法之一,重點是傳播的內容,正如五百年前,印刷術雖然幫助了馬丁路德傳揚他的思想,但他分享的神學訊息才是關鍵。因此梁志光接受影音事工訓練前,也先修讀神學,建立穩固的神學基礎,構思拍攝題材時才會思如泉湧。結果,他修畢神學及媒體宣教演藝課程後,馬上針對社會的迷信習俗及異端,拍攝多條福音紀錄片,又開辦護教佈道影片製作訓練班,發揮所長。

  此外,不少教會都會自製apps,透過手機以講道重溫、短片或靈修小品牧養信徒。他分享,馬來西亞有教會製作對社區有益的apps,例如介紹教會所在地的特色美食,「製作apps過程可幫助教會與當地小販打好關係⋯⋯教會有何活動也會通知他們,所以是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社區。」身處新媒體時代,他建議教會可透過Google Trend(Google搜尋趨勢)搜集數據,藉此得知會友的出席紀錄、事奉或靈命狀況等,對外則可知道社區的狀況,幫助教會更精準地部署宣教策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