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因信稱義


2771 期(2017 年 10 月 1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一次被問到:「如果馬丁路德活在今天,他會認為教會有甚麼需要改革?」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它要求的答案是要先弄清路德究竟反對甚麼。有人曾經這樣評論路德的貢獻:「他是一個喝醉了的人,在晚上跌跌撞撞走到教堂的鐘樓下,在差點跌倒的時候,剛巧捉住搖晃座堂大鐘的繩子,一下子他就搖響了銅鐘,驚醒了所有酣睡的人。」這個譬喻是想說明,路德的原意並不是要弄出一個波瀾壯闊的改革運動來,只是他在無意之中對準了當時的境況來發出先知的號角聲。

  很多人以為路德的貢獻只是在「因信稱義」的教理,但其實當時的天主教會何嘗不知道因信稱義的道理?怎會不知道?當時的教會當然明白《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有關「因信稱義」的內容,他們不反對,只是在這「因信稱義」的教理之外,還加上一些不是「因信稱義」的教理,以此指示信徒亦可憑購買「補贖券」而得到教皇的赦宥。在路德看來,補贖券和教皇的赦宥簡直是多餘的,甚至是敗壞的。因此,在《九十五條論綱》中,路德不斷重複又重複說明,只需存着信心的悔改,不需補贖券也可得到上帝的赦宥。而路德最令教會討厭的,就是他以嘲笑的口吻,告訴別人教皇若只憑藉自己的權柄,他甚麼都做不到,但若靠着上帝做事,那就不單教皇,就是連普通的信徒也可做到,而這就是「信徒皆祭司」的職份。路德強調的是「唯獨信心」,稱義是在於「唯獨」信心,而不是行為,即不是其他非「信心」的東西。

  在以上這段歷史中,我們需要汲取一個教訓,就是為甚麼當時的教會要在「唯獨信心」之外,再加上販賣補贖券呢?處理到這個問題,就可以觀照今天的境況。按《九十五條論綱》所載,路德強烈批評販賣「補贖券」是教會斂財的一種技倆,當時教廷的支出相當龐大,除了所有神職人員的生活費用,還有建築和修葺禮拜堂、修院和一切相關的建築物,加上之前幾個世紀十字軍的軍餉已使到教廷愈益貧困,而當時大規模販賣「補贖券」是因為要集資興建教皇的聖彼得大教堂。在《九十五條論綱》的第八十六條有說:「又如教皇是當今的最富有之人,他的錢比起古代的富豪嘉里沙還要多,那他為甚麼要用信徒的錢而不自掏腰包來興建聖彼得大教堂?」原來當時的教會在教導「因信稱義」之時,同時又加上了教會自身的需要。為了要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在因信稱義之外,又再加上購買補贖券,以讓信徒賺取聖人的功德來補贖自己的罪過。但路德從《聖經》中發現,所謂「教皇的赦罪權柄」、「聖人的功德庫」、「煉獄的靈魂可透過其在世的親人購買補贖券而得以上天堂」,都不是聖經的要理,這些全是過去千多年來一直以人的思維推演出來的傳說。還不止,教會利用這些傳說來編造了救恩的內容、得赦宥的途徑等等。這就與上帝設立教會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

  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和其他著作,就是領人重新回到《聖經》去,一切以《聖經》的內容作為標準,不盲目相信權威,不為自己的利益而改變教會的性質和傳教手法。路德的改革是要剷除不屬於教會,但卻又在教會內滋生的惡習。路德要將不屬於福音的教理摒除於教會之外。我們今天要思想有甚麼東西是不應該存在於教會之內。筆者從鹿兒島歸來,漸漸意識到,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是不屬於教會的事物。原來五百年來都是一樣,教會的敵人就是瑪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