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話
數年前基督教出版聯會開展了「出版史」計畫,目的就是整理基督教出版業在香港的發展。上次我們節錄了戰前部分和大家分享,今期則是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後,香港的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如何重建。
若有興趣,歡迎到基督教出版聯會網頁(acp.org.hk)閱讀全文。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佔領香港,揭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香港教會在日治時期受到重大的衝擊,文字出版工作陷於完全停頓狀態,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香港「重光」後,始陸續恢復。從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間,香港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也在一片廢墟中展開重建。
我們可循宗派及團體兩方面來看各刊物的「復刊」工作:
宗 派
宗派方面,一九四六年六月,《香港浸信會聯會月刊》出版復刊第一期,由伍福民主編。其中刊有〈本聯會恢復工作經過〉一文,提供了浸聯會及各堂會在重光後重建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除浸聯會外,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亦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出版《港粵教聲》復刊第一期,由鍾仁立主編。《港粵教聲》的內容,主要是報道教區的消息,亦有論著文章,每月出版一期。現時可見的最後一期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出版的二卷十四期。惟筆者相信,一九四九年仍有出版,到一九五零年五月起,改為《港澳聖公會月刊》,仍由鍾仁立主編。
香港崇真會亦於一九四七年出版《年報》的復刊第一期。《年報》主要是報道各堂在年度內的發展。
至於其他各宗派方面的文字工作,因資料缺乏,暫時仍無法查考。
團 體
除宗派外,隨着各基督教團體在戰後恢復工作,也再次啟動原有的文字出版事工。
一九四六年十月,香港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出版光復後第一期的《香港女聲》,由黃玉梅撰寫〈復刊辭〉。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女青年會勞工部的友光團,又編有《友光》,記錄了戰後女青年會勞工工作的點滴。青年會的《香港青年》,也在戰後復刊。
香港中華基督教會聯會於一九四八年二月出版《聯會月刊》。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道風》,亦於一九四八年復刊。
《靈恩月刊》
香港基督教在戰後雖然面對各種困難,但也有刊物在期間創辦。這份新創的刊物名《靈恩月刊》,由劉粵聲主編,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出版第一期。值得留意,劉氏雖然擔任主編,但卻跟浸信會沒有關係。他在創刊詞中,指創辦《靈恩月刊》的目的,旨在「文字佈道」。查該刊由「靈恩書局」出版,書局位於中環雪廠街太子行三樓,同時代理內地各出版機構的書籍。而書局所在,又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成立的「香港基督教市中心堂」的會址,市中心堂由劉粵聲任義務監督,其成立宗旨,在「服事全港教會,迸除宗派之間隔,悉泯門戶之分歧」。現時可見,僅出版五期。
《晨星報》
一九四七年,一份新的刊物《晨星報》創刊。該刊由吳恩溥、蔡欽光及史祈生(1920-1984)三人主編。吳恩溥及蔡欽光於戰後從汕頭受聘來港,協助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的重建工作。據吳恩溥憶述,他抵港後,蔡即召集吳、史及陳逸山(尖沙咀潮人中華基督教會的執事)召開會議,籌備出版一份「屬靈刊物」。議決:(一)名為《晨星報》,因主耶穌是「我們的晨星」,同時,在等候主再來的過程中,正如漫漫長夜,「等候晨星出現」;(二)憑信心出版,不收報費,白白贈送;(三)集體負責,由吳恩溥總其成;(四)以傳福音、培靈、查經為主,創作與翻譯並重;(五)封面由史祈生設計。不過,《晨星報》創刊不久,史祈生就應邀到菲律賓工作,翌年(1948),蔡又負笈上海光華大學,完成大學課程,只餘下吳、陳兩人支撐大局。吳恩溥嘗言:「甚麼編輯、校對、發行,彙集一身;說清楚點,就是要個人負擔平常報社所講經理部、編輯部、發行部的全部職務」。
《晨星報》創刊於一九四七年二月,以晨星報社名義刊行。撰稿人主要來自國內,大多為著名牧者,如計志文、趙世光、焦維真、陳崇桂、鍾本庸、吳乃恭等,均為「特約撰述」。香港本地的撰稿者不多,只有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王景慶,關於向佛教徒傳教及耶佛比較的文章,以及喜樂福音堂的胡恩德。
出版首年,全為免費贈閱。在第四期編後話中,指支出為「國幣一千一百餘萬元」,而國內定戶捐進的,「不夠四十萬元」。在財政壓力下,自一九四八年起,《晨星報》即「改訂報費」,香港訂戶收成本價全年「港幣一元五毫」,國內則「國幣三萬元」,「牧師傳道學生七折」。不過,讀者如無能力者,仍願「白白贈送」。不過,到一九四八年底,吳氏指仍面對入不敷支,特別是「國內幣值急劇貶降,收入的錢成千累萬,折合港幣有時連郵費都不夠」。
《晨星報》的發行,並不限於香港,西北至新疆、甘肅、寧夏,東北至「東四省」,南至南洋諸島嶼,以及歐美各地華僑。
一九四九年,《晨星報》從雙月刊改為季刊。後來,吳恩溥因家庭需要,乃辭職回到汕頭教會,《晨星報》只集陳一人,獨力難支,便宣告結束。
《靈磐報》
一九四七年四月,《靈磐報》第一期出版(試閱贈送),由靈磐報社出版,「靈磐書室」及「靈恩書局」發行,編輯為鍾文昭、梁浩然及姜活石。宗旨是「宣揚真理,高舉基督」,屬不定期刊。《靈磐報》的取名,寓指「那磐石就是基督」。
現時只見創刊第一期,不知後來有否續出。
《晨聲》
戰後,身為基督徒的中國電影企業鉅子羅明佑,在香港成立「真光基金會」,自任主席。他曾召集教會人士,商討發刊基督教週報或日報的可能,但未獲積極回應。羅氏自行出版《晨聲日報》,後改為週報,屬福音性刊物。
書 籍 出 版
《培靈講道》
港九培靈研經會源於一九二七年開始的廣州「培靈研經大會」,從一九二八年起每年七月在廣州舉行,到八月便移師香港。抗戰期間因戰亂停辦,至一九四六年復員後復會。一九四九年八月於廣州為在中國大陸舉行的最後一屆,一九五一年起在香港復辦,易名「港九培靈研經會」。然而,自一九五二年舉辦研經會後,卻要到一九五五年才恢復,期間停辦兩年,有關原因仍有待探討。
培靈研經會包括研經會、培靈(奮興)會,五十年代應邀領會者西教士及華人各半,其中西教士包括:納爾遜、劉福群(William C. Newbren)、饒培德(Charles Roberts)、齊恩廉、包忠傑(Paul H. Bartel)、費述凱(R. W. Frame)、艾德理(David Adeney)、汪長仁(Gladys Ward)、何義思(Ruth Hitchcock)、鄧普華等。華人講員則有:滕近輝、彭福、楊濬哲、王峙、葉伯南、徐松石、謝友王、張容江、曾霖芳、于力工。大會在邀請講員方面,有一不明文規定,就是在原則上不請本地駐堂牧師,但又有例外。
每屆培靈研經會後,均會出版《培靈講道》,收錄講員的講章。一九二七至一九三六年各期,均於廣州出版。自一九四六年起,則改於香港出版。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間,共出版四集。
《荒漠甘泉》
一九四六年聖誕,羅明佑又自資翻印《荒漠甘泉》一千冊,分贈親友。他在〈我為什麼翻印這本書?〉的序言中,交代了他於一九四零年在船上遇到一位「唐先生」,獲贈此書。後來,他在香港的聖書公會再購買此書,分贈親友。香港淪陷期間,他回內地避難,身上就帶着《荒》,並從中得到安慰幫助。復員後,他在港希望再搜購,卻遍尋不獲,恐已絕版,故決定免費送贈此書,以廣為流傳。
《五十靈筵》
一九四九年二月,晨星報社出版了《五十靈筵》。吳恩溥在〈前言〉指,發起編輯這本書,是希望回應戰後「屬靈讀物」短缺的問題。按原計畫,吳氏邀約了五十位名牧,希望每人撰寫一篇。但最後黃原素因身體關係無法執筆,而趙君影及丁素心等也因事忙,無法如期交稿。最後,吳氏乃四出求稿,並將楊紹唐的多篇講章收入,合成五十篇文章。作者羣包括:石新我、計志文、趙世光、何守瑛、焦維真、竺規身、林證耶、于力工、楊紹唐、包涵空、賈玉銘、趙柳唐、戚慶才、鍾本庸等,悉為國內著名的屬靈派人物。至於香港的作者,只有胡恩德及鄭德恩。全書分「復興的信息」、「造就的信徒」、「工人的信息」、「救恩的信息」及「安慰的信息」五部分。
總的來說,香港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在光復後,仍未能回復戰前的規模。但隨着國共內戰爆發,內地政治不穩,令不少國內基督教事業及人員南遷香港,大大改變了本地的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生態。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