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
 人在黑暗世代常存盼望


2739 期(2017 年 2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連五日的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已於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四日,假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舉行,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主任關浩然牧師主講第三場研經會,主題為「活在盡頭之後」,他以挪亞方舟故事分享洪水過後,世界依舊充滿罪惡,惟上帝仍對人有信心,故人在黑暗世代中存有盼望。

  關浩然牧師分享挪亞方舟故事,他引述創世記六章五至十三節,指上帝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於是後悔造人,以洪水消滅地上一切有血氣的東西,令受造大地返回原點,推倒一切。他表示,挪亞的名字有「休息」的意思,能安慰人在地上的勞苦,加上洪水是要抹掉舊有一切,可見經文一直緊扣着上帝在亞當夏娃犯罪後對地的咒詛。洪水過後,挪亞為耶和華築壇,耶和華承諾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這是一個很大的承諾,人自然期望世界從此不再一樣,作者亦想引導讀者對洪水故事充滿憧憬。

  「但是讀者未能因此得到安慰,因為耶和華雖然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但其後也有人被咒詛,這正是來自挪亞本身。」創世記九章提到挪亞在園裏醉酒赤身,其子含犯罪,挪亞咒詛含的兒子迦南,不像上帝般憐憫寬恕。關牧師認為,作者先製造一個期望,以為挪亞會為世界帶來改變,然後卻讓人見到他是徹底失敗的人,不但沒有帶來安慰,反而帶來延續的咒詛,可說是一個絕望的真相。其後挪亞的後裔遍滿全地,接着聖經馬上講述建巴別塔的事,全地再次遍滿罪惡,「洪水前,上帝的祝福透過人類的扭曲變成咒詛,洪水後衪吩咐新人類遍滿全地,不過轉眼又作反,所以新時代同樣是失敗。」

  人在黑暗中仍存盼望

  聖經中提及挪亞是一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與上帝同行,然而卻落得悲慘結局。他表示,從拉比釋經中看到他們對挪亞的印象欠佳,有拉比認為他與亞伯拉罕一樣與上帝同行,態度卻大相逕庭,因挪亞對地上一切被消滅無動於衷,相反亞伯拉罕聽到上帝要消滅所多瑪和蛾摩拉,質疑上帝不應將義人和惡人一同看待,介入為已成的條件一再議價。「一個等候窺視的人未必能帶來新局面,如挪亞只是一個聽從命令的人,他在當代只是一個倖存者,不能改變世界。」所以,要帶來改變必須創造新的可能性,如亞伯拉罕和摩西敢於挑戰最大權威,方能轉變世界,讓必死者不死。

  關牧師坦言,洪水過後雖然沒有改變世界局勢,人類仍然犯罪,但唯一改變的是上帝,因衪聞了馨香祭,承諾不再因人的緣故毀滅地。他形容上帝從「Backspace Mode」(後退/刪除模式)改變成「GPS Mode」(導航模式),前者講求快、狠、準地剷除礙眼的東西,將一切從原點開始;後者則充滿愛和忍耐,對人充滿信心,過程中容讓人不斷犯錯,盼望最終能引導其行在正確道路。「聖經信仰不是講人對上帝的信心,而是講上帝對人有多大信心,衪見人在悖逆的情況下仍願意創造。」所以,轉換模式關鍵是上帝仍相信人是可能,對按衪形象造的人有盼望,等候他們悔改直至開竅,因此人在黑間中仍存盼望。

  主動以神學理解生活

  香港神學院神學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則主講「神學與生活」工作坊,他認為傳道宣講不能原地踏步,需不斷變化深化,但坦言每人知識有限,實行時會有許多限制。「所以至少要有開放態度,不要抗拒新事物,這是幫助信仰不離地的心態。」另外,他又指華人教會大多着重靈魂得救上天堂的福音觀,卻忽略了福音的在地性,同時常把「因信稱義」簡化成「沒有行動的信心」,即只須心裏承認、口裏相信,不強調行動,慢慢將福音變成廉價恩典。

  他引述《日常神學》文集編者Kelvin J.Vanhoozer的說法,指日常神學關注的就是在信仰中尋求對日常生活的理解,戴上信仰眼鏡解讀世界文化和周邊發生的事情,更要透過參與和行動,在現實世界中留下信仰的痕跡。惟他留意到不少信徒只重視私人領域生活,例如團契只分享個人生活、工作困難等,卻忽略了公共領域中的事情。對於公共生活,他提出學者的看法:「在行動上要與陌生人、非我族類的人來往,接待他者,更極端的像耶穌所說般愛仇敵。」又引述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四十節:「⋯⋯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他指出,這些事(衣食住行的關懷)反映福音不單是指靈魂得救上天堂,更是有其在地性,同時看出耶穌對弱小者有一種身分認同,願意接待他人,進入公共生活。

  以飲食踐行平等精神

  趙博士又分享神學與飲食的關係,他指聖經記載上帝頒佈的第一道命令便與食物有關:「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6-17)然而,亞當和夏娃為了與上帝一樣神聖,便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可見食物與人的原罪息息相關。至於耶穌傳道前到曠野受試探,第一個試探同樣與食物有關,他指經文記述耶穌餓了四十晝夜,魔鬼叫衪將石頭變食物,衪回答「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遙遙呼應着創世記中亞當與夏娃的罪。「耶穌沒有否定食物的重要,而是指食物加上上帝的話語才能養活人的生命。」

  談及食物,他舉例指耶穌與稅吏、娼妓及罪人一起用膳,正是透過同檯吃飯向一班排斥異己、重視階級觀念的法利賽人,宣告天國福音的核心精神─無條件接納所有人。「背後正是透過飲食踐行另一種平等精神,打破階級藩籬和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