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現代化工程


2695 期(2016 年 4 月 17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耶穌確然存在於歷史之中。但對於如何將基督信仰串連到歷史中的耶穌,布特曼認為在理解上有現代化的必要。譬如新約聖經的世界觀,是徹頭徹尾的「神話化」,意思是它始終從一個超自然的觀點去理解世界,而這樣的世界觀已經無法為現代人所接受;倘若基督教的信息要被現代人所理解和接受,它就必須越過那些「神話化」的論述,表達為一種「去神話化」的語言,特別是以海德格為代表的存在哲學。

  但布特曼企圖將信仰現代化的工程,卻至少有兩方面的問題:他一方面對現代人理解得太過狹窄,另一方面卻對所謂「神話」理解得太過寬鬆。

  在一篇關於「去神話化」的文章中,布特曼指出現代人擁有收音機、電器,病的時候倚賴現代醫學,因此已無法接受新約聖經中的神蹟以及背後「神話化」的世界觀。問題是布特曼這樣的論述並不是神學性的,而是社會學的;他不能想當然地假想,而必須提供確切的數據支持他的觀點。反而研究當代宗教的社會學者指出,除了小部分擁有高度學術資歷的人士之外,大部分現代人其實相當能夠接受各樣的奇蹟及其背後「神話化」的世界觀。

  另一方面,布特曼的「神話」囊括了人類大部分被理解為宗教的超越經驗,卻又偏偏不包括他稱為上主臨在於耶穌與救恩宣講的「事件」。難道這不是「神話」的一部分嗎?總括來說,布特曼的去神話化工程,是「倒澡後水卻連嬰孩也倒掉」的典型。

  但布特曼的努力起碼有一點是對的:信仰不能建基於任何歷史的建構。因為正如上次提過,歷史並沒有絕對,它只是一個有待詮釋的文本。另外,我們確實可以在上主聖道的宣講中遇見基督,但這相遇卻只能在我們的現實經驗網絡中找到意義。現實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信仰與生活互為表裏。事實上香港亦不乏信仰虔誠的學者和專業人士,他們的信念並存於甚至支撐着他們每天的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