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休保障座談會
 籲教會參與討論諮詢


2695 期(2016 年 4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長者人口比率持續攀升,預計二零四一年將上升至每三人中有一位長者,社會有聲音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近日政府推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收納市民意見。新福事工協會及關懷貧窮學校於四月五日合辦愛鄰如己2016—回應世代「全民退休保障座談會」,與信徒一同探討諮詢文件內容及全民退保的重要性,鼓勵信徒將議題帶回教會討論。

  香港自一九七一年成立首個退休保障「公援」,至一九八五年首次提出全民退休保障,政府終於一九九五年擱置全民退保,並通過「強積金計畫」。二零一二年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坊間有聲音要求免去審查,令全民退保方案再炒熱。是次諮詢,政府推出「不論貧富」模擬方案及「有經濟需要」模擬方案,前者不設資產審查,惟強調融資方案「不應是諮詢重點」,有學者認為融資方法必須納入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分享「學者方案」,他認為綜援制度有明顯的標籤效應,令現時有一半合資格長者,因不願意簽「衰仔紙」(不供養父母證明書)等原因而放棄領取;而強積金計畫則未能保障家庭主婦和殘疾人士。他批評是次政府諮詢文件偷換概念將全民養老金的「供款」說成「徵稅」,且不討論籌資安排,只以徵稅計算,以龐大數字恐嚇市民:「政府原先預留的五百億卻隻字不提,文件已有預設立場,是假意諮詢,因此學者們才自行發動諮詢而不參與政府諮詢。」

  黃洪博士強調,退休保障不應變成扶貧政策,惠及全民目的是保障每位長者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權利,學者方案建議所有年滿六十五歲及以上的香港長者,無須資產入息審查,均可領取,「方案的概念是給老人家有『食飯錢』,至少不用挨肚餓。」他直言,社會已出現「長壽風險」,很多長者害怕自己長命而不敢花錢。因此學者方案鼓勵由個人儲蓄變成集體儲蓄,由短命人養長命人,並由勞、資、官三方分擔供款,建議三成由僱主及僱員改變強積金供款,五成由政府原有長者保障開支撥款,兩成由大財團付額外利得稅及基金利息供款,「有能力的人多納稅項供養長者,有錢人多承擔制度,這符合聖經中的公義原則。」他坦言政府一拖再拖,為加快步伐,學者方案於去年十二月已通過修訂作出讓步,由每月三千八百元減至三千五百元。

  互相承擔社會契約 維護長者人權尊嚴

  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葉漢浩博士直指,退保的論述早變成處理人口老化問題,預設老人是社會重擔,年輕人要承受供養。他惋惜社會看不見長者的需要,只看見問題所在,「我們是否有看見貧窮人的狀況呢?住在板間房的長者要捱麵包度日,他們是有需要的。」他認為政府的諮詢沒有帶來共識,反增矛盾和撕裂,他更預視情況若繼續惡化,未來會「爆煲」引發長者自殺出現。

  「全民退保應從社會契約角度去討論。」葉漢浩博士明言,青年與老人應是一羣人,互相承擔,共同建構香港。他指出,沒有能力自力更新的長者,是社會現行的資本主義所造成,但人卻忘記資本主義起始點包含社會契約,他又提醒:「我們常忽略了需要的社會成本,若不推行,社會成本又會是多少?」他鼓勵信徒將議題帶進教會討論,反思是否看見長者需要,及退保是否與自己有關。

  資深社工莫慶聯先生指出在制訂政策上,近年傾向「選擇性」,「全民性」主要見於七十年代,如免費教育及醫療政策。他強調選擇性退保難劃界線,且易令社會排斥分化,會變成救濟窮人的政策,「這關乎大家著眼點在於自己家人自己養,抑或團結回饋長者過去的貢獻。」

  他又稱社會工作的信念是人權與尊嚴、社會公義,長者應有其權利和社會價值,而非只重視其生產價值,但政府卻以福利哲學取態計算,不願多投放資源。他認為長者及教友參與諮詢,積極向政府表達意見尤其重要,因為退保直接影響全港市民的福祉。他坦言近日接觸婦女羣體對選擇性還是全民性仍有討論,「我認為社會有『爭取疲勞症』,令部分寧願選擇『袋住先』。有認為面對長者貧窮,袋住先可解決部分長者急切的需要,往後再由基礎改進政策。」

  在回應時,黃洪博士直言已出席多場退保分享會,但因基督教會比較分散,難聽見回應聲音。他不諱言近日有長者羣體有意發起行動,更有長者打算絕食抗爭。他認為教會較易接觸到年輕人和中產羣體,可共同探討退保方案,鼓勵不單從利益去計算。此外,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發動《教關全民退休保障諮詢回應》聯署,呼籲信徒於五月一至二十日期間,閱讀回應報告後,登入網頁goo.gl/IA4IST參與聯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