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論反思救贖意義
 鮑維均:信徒需活出福音


2677 期(2015 年 12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環球聖經公會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假宣道會荃灣堂舉辦「神人之間:再思顛覆現實的基督論」聖經講座,主題為「從『救主』看人的困局」。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系主任鮑維均博士指,救主救贖的處境、主體和時刻,完全顛覆了當時猶太人的文化和思想,而保羅更於《哥林多後書》中,再次突破被顛覆的傳統,讓信徒認識救贖的延伸意義。

  「『救主』是聖經神學中的介詞,因為重點是講述救贖的處境、主體和時刻,聖經對這三方面下了一個新定義,可說是挑戰當時猶太人對救贖的認知。」鮑維均博士表示,猶太人一直期待救主能帶領他們脫離被擄的光景,當中涉及民族主義、政治元素甚至地理因素。

  救贖觀念顛覆思想

   因此《馬太福音》記述耶穌基督的家譜中,一反家譜不記事只記長子的傳統,多次提及被擄巴比倫之事,更刻意寫上猶大和耶哥尼雅的弟兄,目的是帶出上帝要復興其子民,耶穌出世正是整個民族期待脫離被擄光景的時刻。

  惟馬太隨即在一章二十一節清楚道出,上帝救贖不只是帶領子民被擄歸回,而是將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猶太人被擄是因為犯罪,因此必須解決罪的根源,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上帝要招聚子民同得福音好處,並要他們悔改。」他表示,這說法完全顛覆了猶太人的思想和期待,因為他們已不再談及罪,只一心想打敗在位政權,更沒想到重返耶路撒冷也要仰望彌賽亞。

  「羅馬第一個皇帝亞古士督平息內戰,帶來和平統一的國度,同時又被尊稱為大祭師,不少居住在羅馬的人都以為他就是救主。」然而《提摩太前書》二章一至七節提到為君王代禱、只有一位上帝、只有耶穌基督是人神間的中保,正正是回應真正的救主是上帝,而非羅馬皇帝。他指羅馬一向以君權勢力擊倒外邦人,所以猶太人也期待君主式的彌賽亞降臨,幫助他們驅趕外邦人和羅馬人。可是,聖經卻說耶穌的救贖方式是犧牲自己,背起眾人的罪,這與所有人的期待相反,以苦難改變世界的說法對他們來說十分特別。

  至於救贖時刻方面,《路加福音》多次出現「今天」一詞,例如「今天在大衞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鮑維均博士指「今天」的重點並非二十四小時,而是具有神學上的標籤,指透過耶穌在這時候帶來拯救,所以救贖時刻是耶穌的時代。同時聖經亦提到我們要切望等候救主,因為真正救贖是將來之事,所以救贖時刻亦是上帝再來之日。

  信徒參與救贖工作

  然而,保羅卻在《哥林多後書》中再次顛覆以上的說法。他引述五章十四節:「⋯⋯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表面上看似存在邏輯謬誤,其實保羅是指耶穌憑死亡穿破了世界對衪的審判,以致我們不受世間準則限制,看到另一個現實的存在,不再為自己而活,乃為基督而活並得到釋放。「我們一直以為邪惡是撒但或其他外在勢力,希望從中被拯救出來,卻沒想到邪惡就在自己身上,因此保羅帶出救贖的處境是從自己得到拯救。」所以他認為眾人與耶穌一同死了,這不是詛咒而是福氣,因為人們能得着自由,看到另一現實的存在。

  鮑維均博士遂提到五章十八至二十一節,當中有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是所有人被上帝拯救,我們沒有功勞,一切都出於衪;第二是上帝將衪獨有的職分賜給我們,以致人可參與救贖的工作,使人與上帝和好。他指耶穌救贖的方法的倒空自己,正如團契小組應展示自己的無能軟弱,彼此激勵享受十架恩典,讓別人從信徒身上看到上帝,自己就履行了救主的職分。

  這同時解釋了為何保羅在六章二節,提到現在正是悅納和拯救的日子,因為信徒與上帝同工,當我們履行衪的職分便有了拯救的意思,成為福音的出口,所以今日也可是拯救的日子。「保羅顛覆了整個救贖的概念,叫人不要只等待上帝回來,而是在世活出福音,使人在我們身上看到耶穌基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