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會創會百年講座最後一講
 基督教社會服務及墳場發展史


2658 期(2015 年 8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創會百年講座「基督教與香港」最後一講,已於七月二十六日舉行。宏恩基督教書院社會工作學院院長關銳煊教授從「基督教與香港社會服務」,分享社服民營化的發展,並展望人口老化帶來的教會需要。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邢福增博士則從「基督教與香港墳場」,講述本港基督教墓地的起源,及與中國傳統文化間帶來的張力,當日有約一百五十人參加。

  政府角色轉變民營化漸興起

  基督教在香港社會服務中一直擔任重要角色,不少孤兒院、醫院、學校均由基督教團體開辦。關銳煊教授指,慈善的理念源遠流長,在明清兩朝以後,始在民間推崇思行合一、不求回報的公益行動。而基督教的慈惠事業則建基於上帝賜予人慈悲為懷的心,人因實踐愛鄰舍的教導,而「入世」作出無私分享的行動。

  香港早年的社會服務多由教會發起。自五零年代後政府漸減其社關角色,民營化才漸漸興起,特別讓宗教人士承擔。關教授指,民營化雖能減少政府財政支出、使服務更有效率、增加民眾參與等,但同時要面對其他財政、人手等困難。他舉例,私營安老院缺乏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醫生等專才;牟利的私營院舍亦導致福利服務變得階層化,弱勢人士得不到優質的服務;加上政府評量困難,只能提出最基本門檻給私營院舍遵守,令長者難得到優質照顧。

  銀髮教友日增 及早正視需要

  關銳煊認為,教會需要更團結參與社關工作,若由宗派變成合一工作,成效會更大。他建議說:「基督教人才濟濟,若成立公益慈善服務智庫研究民生問題,提供專業實務上的考量,必然事半功倍。」除此,教會可以主動募集公益慈善服務基金,並大力推動培訓教牧同工的安老服務技巧。他又提醒教會要及早正視人口老化問題,包括教會電梯是否足夠應付將來銀髮會友劇增的需要。

  他總結說,當代教會對社會服務的了解,除了是動慈心的憐憫,亦突出了對公義的要求,「基督教的服務不只是為人爭取豐衣足食的生活,更是要人活得有尊嚴」。他最後提醒教會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時候,不要抱持「人有我有」的心態,應先計畫好方向,評估所能承受的資源調配,並先培育好會友關社的意識,避免造成「好心做壞事」的結果。

  設立新教墓地

   公共與神聖間

  對香港基督教墳場歷史素有研究的邢福增博士指出,從信仰角度看死亡,即是由「現世」進入「他世」。而墳場則是活人為死人預備的空間,並在空間上建構各種禮儀。中國傳統墓地主要屬私人或家族性質,相反歐洲的墓地多是在城市裏,以社區或教會為中心,但兩者均屬社會空間的「異域」。他補充指,墳場與社會關係有緊密結連,因為人死後,仍然會按其生前的身分地位、種族、宗教來劃分到不同的墓地安葬。

  香港首個墓地於一八四一年在灣仔設立,後遷跑馬地香港墳場現址,稱為新教墓地(Protestant Burial Ground),中文名為「紅毛墳場」及「耶穌教陰城」,主要安葬客死異鄉的英軍和歐美移民,亦包括何啟家族等地位顯赫的華人。該墓地經多次易名,輾轉於一八八九年變成公立的殖民地墳場(Colonial Cemetery)。邢博士說:「基於早期殖民地政府的宗教性,政府認為公立及新教是等同的,墳場中的禮拜堂也是由政府興建。」其後政府設立「日僑墓段」給予日本人安葬,但僅佔地一隅,並禁止焚香及燃放爆竹。隨着宗教性漸趨淡化,終於一九六一年易名“Hong Kong Cemetery”,取消任何宗教儀式的規範。

   優惠華人教會批出多幅墓地

  「早期殖民地政府沒有理會華人葬地問題,反而是傳教士向總督爭取華人基督徒的墓地,先於一八五八年取得太平山區墳場。」邢博士說起華人信徒墓地的起源,後經傳教士再申請,一八八二年取得薄扶林整個山頭,名為「薄扶林耶穌聖教墳場」及「中華基督教寢塋」,即華人基督教墳場(香港)現址。該場現時仍保存零散的舊式建築,包括大口環道入口的古老門柱,及一八八二、八四年家族合葬的墓碑。政府再於一九零四年批出聯合道白鶴山山坡,即華人基督教墳場(九龍)現址。

  除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外,政府應傳教士訴求,先後在新界屯門、荃灣和離島長洲多處地方批出獨立基督教墳場。其後又在沙嶺增設基督教墳段予部分基督教會。邢福增直言政府此舉完全是對基督徒社羣的特別「優惠」。此後,政府已停止批出墓地給基督教會。

  傳統文化張力訂明喪葬禮儀

  華人基督教墳場面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張力,於是各宗派墳場場內訂明喪葬禮儀,包括不得向先人獻祭物等墳場規則,但仍然無法與傳統割斷。邢福增引述六零年代,聯會公墳部部長林子豐曾慨嘆信徒篤信「風水」,致管理困難。基督教於期間也嘗試建構禮儀,如編寫《喪葬禮文禮歌》,並於清明節、重陽節舉辦思親禮拜,自七零年代後則未能持續。不過,邢博士認為基督教「此世」與「他世」的觀念,仍能在不少墓碑中呈現,如刻上「主視千年如一日,人生百歲不多時」;也有舊式的墳墓建在地面上而非地下,意即期盼主再來復活時,可以及早迎接主。邢福增博士認為華人的基督教墓地,正正在基督教與傳統文化的張力中,展現了獨特的融合與調和形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