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49 期(2015 年 5 月 31 日) ◎ 牧心世情 ◎ 戴浩輝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不論甚麼時代,生命工程都是從個人工作做起的,最近看了不少Z世代的研究報告,對這因互聯網而改變的年輕世代有不少標籤和定型的說法,例如:這世代的年輕人因互聯網的緣故,有心志參與世界的事務,影響世界。又有另一種說法是指他們缺乏價值判斷力等。我對標籤的說法一向不太接受,因為例外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當人說這一代的青年反叛,我相信大家都同意,但有哪一代的青年人不反叛?有的說這一代的年輕人生活在虛擬世界裏,我相信這也有可能,但會佔多少百分比?我反而認為,太多把年輕人標籤,使我們以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是不會參與活動,只會上網,這必會錯誤了解現今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年齡階段需要。當然,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不同的特性,因為我們都是受環境所影響的。但我認為無論是哪一代的年輕人,個人的靈命培育是不可少的。無論這個網絡世代人生活得如何虛擬,我們還是需要人關心,需要人鼓勵。
這時代的年輕人工作並不比上一代的容易,但所有生命的工作都必然是生命影響生命的。當今年教新的報告指出青年工作退步了,不是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比上一代的難培育;我反而要問的是我們的個人工作做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