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何明華會督


2633 期(2015 年 2 月 8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五年的施政報告剛發表,每年報告的重點總離不開房屋、教育、勞工、醫療和社會福利等問題。要能真正落實決策,作為領袖的必須要有愛人民的熱誠、明白和體會民間境況、仁厚的心懷和高尚的品德,並且用行動、實幹的落實關顧以民為本的政策。

  在我腦海中出現一位卓越領袖,他不是政府官員,他是一位宗教領袖——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他對香港的貢獻,不單在教會事工上,在房屋、教育、社會福利、勞工關係等方面,都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一九三二年何明華就任聖公會港澳教區第七任會督,至一九六六年榮休,這段期間正是香港經歷最艱困的時期。戰後香港人口突然膨脹,帶來嚴重住屋和糧食問題,當時許多教會和差會都有參與救濟和社會服務等工作。教會在此期間亦蓬勃增長,充滿活力和使命感,當中何明華會督的關注和貢獻至為顯著。

  何會督洞察香港人住屋需要,在一九四八年促成了香港房屋協會的成立,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後,政府為要解決及改善香港房屋問題而成立房屋委員會、房協扮演了倡導者的角色。何會督又看到許多漁民全家住在船上,小孩子無法上學,他就開始漁民子弟學校的工作。在香港過渡至工業社會期間,何會督又協助成立勞工子弟學校、職業訓練學校,又積極的開拓資源籌建學校,關心青少年的需要。

  面對眾多的難民、孤兒,何會督建立了聖基道兒童院、聖雅各福群會,大力的推動社會福利工作,也帶動了許多宗教和志願團體紛紛推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事業。他一直主張教會必須要進到社區中、在人羣裏,才能對社會和當地居民的關注,才能建立愛的吸引力,因此他堅持要在徙置區興建教堂,自一九六零年,何會督先後建立多間社區教會,有筲箕灣主誕堂、觀塘聖巴拿巴堂、黃大仙聖十架堂、李鄭屋邨基愛堂和荃灣荊冕堂等。

  何會督認為要關懷鄰舍,愛必須先行。在愛中可能自己會受傷,但基督在十字架上釘痕的手,時刻在接納人。我們實踐愛,就自然吸引人,不需用口講。信徒並非在教會內自我陶醉,乃是要關心整個世界並與別人分享基督的愛。他又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太功利,出了半斤力,就希望有半斤收成,付出多少,就期望有多少人信主,在附帶條件和利益回收的情況下,愛就變得不真、不純、也會礙手礙腳,未能放盡去愛。

  何會督對社會熱切的關懷,事主的忠誠,可以成為我們的模範。我更盼望他那廣博無涯的愛心和高尚的品德,能成為一眾高官和領袖們的榜樣,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的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