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完備救恩會─創會人物剪影


2633 期(2015 年 2 月 8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石志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催生教會

  中華完備救恩會的成立,乃得力於一位宣教士的推動。許理佳(Clyde Herndo)牧師原本是五旬節聖潔會派駐香港的總監督(1952-1955年),由於教會內部的風波被差會召回美國,於一九五七年更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名為「美國播道救運會」的組織,不過這個組織與本港的教會沒有任何聯繫,但許理佳牧師本人與中華完備救恩會的教牧關係密切,幾位傳道人都曾是他的屬下,且跟隨他離開五旬節聖潔會,由於許牧師對華人同工十分照顧,故同工們對他特別尊敬。許牧師可以說是中華完備救恩會的主要催生者,他雖然不在香港直接指導,但教牧都以他馬首是瞻,不過許牧師回國後一直少有機會來港,故認識他的人不多。

  

  首位牧師

  吳應林先生是中華完備救恩會首席創辦人,為本港早期教牧所認識,因為與前輩教牧比較熟稔,特別與好友如陳翼堅牧師、李超然牧師、鄭理得牧師等交往密切,中華完備救恩會成立時,也曾得到這一輩牧長的支持。

  吳應林先生和他的夫人曾瑞娥一同帶職事奉,他們一面開設工場生產救生衣,常以經濟支持教會,且經常巡迴各堂領會指導事工,他們居住灣仔駱克道的住址,在五、六十年代更是教會的註冊地址,又是教會的辦事處和會議地點。因應教會迫切需要,於一九五七年三月接受按立為牧師,並由建道神學院劉福群院長主禮,成為中華完備救恩會首位牧師。

  

  借風駛舵

  歐陽輝先生是中華完備救恩會最資深的牧者,他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已經在內地傳道,和平後來港一直兼顧大埔及塔門的服侍。

  二、三十年代,宣教士在沙頭角設立基址,同時使用一艘風帆作福音船,穿梭往來沙頭角、南澳(東坪洲對岸,現屬內地深圳大鵬區沿海岸線)及大埔等地,該年代交通十分落後,漁船大部分借風駛舵,航速緩慢,從此岸到彼岸旣費時又費勁,使用風帆傳道,其艱苦程度超乎想像。據會友憶述,最早使用福音船的有梁朝賓及梁朝雲兄弟二人。福音船駛到南澳沿海傳道,稍有成果,先後有何銀威全家和妻舅石積合、石積康、石康照三兄弟幾個家庭信主,此外還有郭姓家族信主,這幾個家族是當時南澳漁村較大的漁民族氏。當時信主的信徒雖然沒有甚麼栽培訓練,但他們的祈禱常見果效,信主的人不斷增加。

  

  忠心良牧

  抗戰期間,大埔堂歐陽輝、周愛蓮夫婦二人曾到南澳牧養信徒。戰後,歐陽輝夫婦回到大埔,南澳的信徒也以大埔堂為母堂,經常來大埔聚會。內地解放後許多信徒仍留在南澳,能離開的來港後成為大埔堂會友,另有一部分信徒則去了筲箕灣和香港仔,並加入了當地有漁民背景的教會。留在南澳的大部分信徒因為沒有牧人牧養而流失,甚至轉去拜偶像,只有三兩位姓石的老信徒仍然未離棄信仰,雖然這幾位信徒對聖經所知不多,但都堅持不拜偶像,凡事祈禱。直至三年前,石志堅監督(兼大埔堂主任牧師)聽說南澳地方有信徒的後人不想拜偶像,又不知道該如何信耶穌,所以再回到南澳開設聚會點,重新起步開展福音工作。

  五、六十年代,許多會友居住大埔元洲仔海濱,利用建築廢料木材搭建的水棚棲身,每當颱風襲港,處境十分危險,一定要避風,教會便成了會友的避難所。颱風季節,會友跑到教會避難,傳道人必定忙過不休,可謂包食包住,傳道人的愛心盡顯。記憶中,成年人正要面對風暴,一眾小孩子卻不知愁苦,只知歡天喜地在教會嬉戲。歐陽輝先生的笑容常掛在臉上,不曾對這些孩童喝斥,他的形象就深印信徒心中。一九六二年,他突然中風去世,當時教會曾引起一陣子震盪。

  歐陽先生的離世對大埔堂的發展影響至深。歐陽先生在世,大埔堂的會友眾多,十分興旺,狹窄的堂會顯得擠迫;自歐陽先生離世後,教會每況愈下,一落千丈,教會頻頻更換傳道人,影響了教會的牧養和發展。上一代牧者的牧養模式,主要以愛心服侍和祈禱為導向,也是當時信徒最需要的服侍,歐陽輝先生是最佳典範。六十年代初,因應教會的需要,也基於歐陽先生的牧養成績和見證,曾被教會提名按立牧師,但為歐陽先生婉拒,足見他的服侍是謙卑踏實而不好大喜功。

  石志堅(中華完備救恩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