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移民留守香港
第 2615 期(2014 年 10 月 5 日)
◎ 要聞
面對本港樓價高企、政治困局等問題,近年開始再現移民外地之說。突破機構推出「移家實驗計畫」,透過紀錄片、書誌、電台,探討移民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從而引導港人思考留港的真正意義。《移家》紀錄片首映會及主題座談已於九月十九日舉行,導演洪麗晶(Rita)及《突破書誌Breakazine!》編輯彭正雄(Peter)在會上分享製作感受。
《移家》導演洪麗晶分享,三十年前中英聯合聲明引起移民潮,在人心惶惶下,突破製作了多媒體作品《根》,「今日同樣心裏有很多的不安,面對由反高鐵、反國教、香港電視爭取牌照,到今天罷課爭取普選,我希望用影像紀錄一個時代。」製作紀錄片《移家》是受到「家是香港」的主題曲《同舟之情》所激發,她有感歌詞中所描寫香港的「和諧」,與她所認識出現「不安」感覺的香港不同,「這令我思考到底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家,在沒有想過走也沒有能力走下,我們有沒有一個立足點在香港可以容身。」
紀錄片通過三個香港遷家的故事,探索家的真實意義。在粉嶺馬屎埔村長大的阿祥,面對地產商收地,被逐出家園,最後更要親手拆去自己的房屋。清拆時他更執起一堆檐蛇蛋殼說,「檐蛇也有家,我們與檐蛇可以共同生活,無須事事也趕盡殺絕。」他遷到新居後表示不習慣,困在四面牆底下猶如「坐監」,但明白自己沒有能力移民,只能欣然接受安排,沒有選擇。Olivia是當年離港潮隨父母到加拿大生活的港人,及後嫁了一個台灣人。因丈夫不適應狹窄的香港樓,加上教育壓力較大,最後遷居台灣。她在台灣有更大的住屋環境,也能當全職媽媽照顧女兒,生活更悠閒,但她坦言仍然認為香港才是自己的家。
來回中港的阿真(化名)是人稱的「雙非媽媽」,因逃避一孩政策而來港產子。平日住在天台屋照顧孩子,每九十天要回鄉拿簽證才能見長女一面。她來港後積極在社區中心當義工,幫忙照顧有需要人士。導演洪麗晶直言,雙非家庭是中港矛盾的一個源頭,希望透過阿真的故事讓港人明白更多,「他們為子女未來的生活留港,卻落入漩渦。」到了片末,導演拍攝馬屎埔村的農夫遭趕走,卻有一羣與馬屎埔無關的青年,一邊唱着《我愛我家》,一邊哭着與農夫一起作最後守衞。
《突破書誌Breakazine!》編輯彭正雄指書誌的角度與紀錄片有所不同,希望從移家到留下,思考留守香港的原因。他分享製作書誌時正值「七一留守」,五百多個示威者被捕。「今日有很多方法移民外地,但移民不一定理想,不單是遷居,更是離開家人、朋友。如八、九十年代所言是去做『二等公民』。」彭正雄認為移民並非想像中簡單,又言金融界錢志健受訪時分享,很多人移民是為了求存,但今日「紅黑資金」已遍全球,移民不再是自保的辦法。
彭直言,今日很多港人渴望移民台灣,但書誌另一受訪者《號外》主編張鐵志就言,台灣人叫台灣作「鬼島」,但面對不完美的台灣,台灣人選擇留下,同心努力把台灣建好。彭正雄指:「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借來的城市,八十年代的港人賺夠錢便會走。」但他認為不會再現移民潮,港人反倒選擇留守,其中一個原因是今日的「九十後」思維已經「解殖」 ,他們選擇留下,嘗試令香港變得更好。
他尤對《移家》紀錄片片末,青年坐在正被電鋸拆毀的圍板上守衞地土的一幕感到「陌生」:「過去很少香港人會為土地、城市而哭泣,但原來新一代的年輕人選擇留下來,犧牲自己,保護這個地方,希望『移家』不再是青年人的選擇。」他坦言「家是香港」是需要靠努力建造,過程一點也不浪漫,而且艱難,但艱難過後才會以自己是香港人為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