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王的智慧


2604 期(2014 年 7 月 20 日)
◎ 新聞捕手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以色列眾人聽見王這樣判斷,就都敬畏他,因為見他心裏有神的智慧,能以斷案。」(王上三28)

  上週日筆者在主日講道時引用了所羅門王智慧判案的事件,下午回家時看到新聞報道提到某議員亦運用了這事件,來批評政府不肯將重要的民生議題調前審議,隨後財政司亦在網誌撰文回應。翌日報章亦報道了這段插曲。

  事件是兩位同住一房的母親先後生了兒子,甲母親睡覺時不幸壓死自己的兒子,於是對掉乙母親的兒子,乙母親發現死去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求所羅門王判斷。兩位母親各自說活的孩子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所羅門吩咐人拿刀將孩子斬開兩截,每位母親各拿一截。親母於心不忍,寧願讓出兒子給假母親,也不願看到兒子慘死,而假母親則寧願一拍兩散,自己不能得到,也不願他人得到。結果所羅門憑此分辨出真假母親了。

  首先,事件是真實的,不是一個比喻。若是以古喻今,則要看比喻的重點與事件直接關係的程度。

  其次,事件有三個主角,兩位母親及所羅門王。真母親因愛子情深,寧願將兒子給了對方,也不願意兒子被劈死。用在議員與財政司的討論中,政府若真的是愛民如子,應將重大民生事件調前討論。政府若不肯,便不是愛民如子,便是假母親了。所羅門王以劈死孩子來測試兩位母親的反應,結果英明判決。用於議員與財政司的討論中,財政司將重點放在所羅門王的智慧上,其中的推理是所有議程都是母親的兒子,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愛哭的孩子多奶吃」來遷就某些人或事來更改議程秩序,訴諸民眾雪亮眼睛分辨誰是真母親了。第三個角色是假母親,自己爭取不到的,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也寧願孩子死亡,使對方也得不到。這是典型的兩敗俱傷的心態。自己得不到的,也不願意對手得到,就是要得到,也得付上沈重代價(就是一個死掉的半個孩子)。所羅門王就是因為測試出這種心態,便是他的智慧了。用於兩者的討論中,雙方似乎沒有從這觀點發揮討論,然而這正是智慧判斷的關鍵。

  或許這正是香港目前的政治困局,真的需要廿一世紀的所羅門智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