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關懷的使命
第 2603 期(2014 年 7 月 13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關心社會從來都是教會使命中的一部份,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下稱區會)也不例外。從扶助貧困無依、滿足飢渴心靈,到關注民生需要、參與社會建設,甚至走進時代洪流,就社會議題表達教會立場,從創會至今,近百年來走過的每一步,區會所進行的每一項事工和行動,都是實踐主吩咐的使命。
福利救濟與社會建設
區會早年開辦社會服務,乃因應當時社會需要。包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人口稠密區域開辦服務中心,如黃大仙福利中心、竹園家庭福利院、大坑西兒童院、大坑東兒童會、汽車機械訓練班、大窩口福利中心、荃灣基督教服務社、基雲福利中心、全完診療所及上水留產所等,服事對象包括兒童、婦女、工人及貧苦大眾,提供基本生活物品、文娛康樂、基本醫療、家庭計畫指導及衛生常識、兒童營養餐及開設各類學習班,如識字、手工、技能訓練及維修汽車等,讓人得一技之長以謀生,他日有能力貢獻社會。另外,區會亦曾於屬下學校推行學生保健計畫及培育兒童計畫(學額援助),每年受惠學童逾千。至七十年代又於上水及大澳地區設青年中心,讓青少年餘暇能有身心健康活動。
服事香港家庭,關懷全人需要
至九十年代末,區會關注到香港家庭問題日益嚴重,遂於一九九九年成立家庭支援服務中心,以整個家庭為服事單位,提供個案輔導、輔導訓練、婚姻及家庭輔導訓練等,每年服務約五千人;同年,因全球經濟低迷,不少基層家庭深受影響,區會遂設社會服務部特別專款,協助堂校中遇有經濟困難、失業或緊急需要的弟兄姊妹。二零零三年自資開辦家情軒服務中心,服事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區基層家庭學生,提供課後功課輔導、義工訓練、自信心訓練及其他社交技巧訓練,每年服務人次逾九萬人。二零零二年及二零零四年分別設立學校支援服務和開辦臨床心理服務,前者主要支援及督導學校社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全方位輔導及課後支援服務,包括讀寫障礙訓練及家長親職訓練等,每年服務人次達一萬六千人;後者由臨床心理學家主理,主要支援學校,服務有需要的個案及舉辦不同類型的小組或培訓,又為公眾提供個人輔導、智力評估、性格評估等服務,每年服務人次達七百人。
透過服務,我們把基督的恩典分享給有需要的人,藉與堂校合作,把天父的愛帶進社會大眾之中。
回應民生與社會事務
九十年代開始,正值香港回歸時,區會分別發表了幾份文件,重申本會對社會的關心與承擔。一九九八年的《特區時代使命宣言》表明:「我們立志,與港人共渡時艱,建設社會;發出先知的聲音,監察政府,共同尋求一個公義、友愛及和平的社會,見證上主的慈愛與公義。⋯⋯我們立志、與社會上貧窮的、邊緣的和失去盼望的人同行,承擔僕人的責任,服事人羣,宣告上主救贖信息。」
二零零三年區會神學牧職部成立社會關注小組,積極就民生及社會議題作神學反省,發表聲明,表達立場。過去,先後就《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香港政制發展、人大釋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遇襲事件等,表達強烈的關注和回應。此外,亦舉辦座談會,鼓勵教牧同工從中學習,當中有二零零三年「沙士」後舉辦「後『沙士』期教會社關之路何去何從?」座談會,二零一二年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舉辦數次聚會,讓堂校成員交流,深入研討。
主內一家,動員分享
其實,社會上要關懷的事何其多,單憑區會能力實在有限,加上上述所開辦的社會服務沒有接受政府資助,因此,過去在資源匱乏的年代,區會全靠海外教會撥款,並向堂校成員募捐。近年推出慈愛券來籌款,除作支持各種社會服務的經費,藉此培養信徒對社會事務的關心。近年間,陸續有堂會接棒,自辦社區服務,服事幼兒、青少年及長者。亦有堂會推行青少年奮進向上計畫,資助區會中學基層家庭學生自訂奮進計畫,發揮潛能,積極向上。必須一提,區會數十年來每年設分享主日,鼓勵會友捐獻支持內地貧困地區及普世教會援助項目,實行五餅二魚的分享精神。
社會關懷從來不是一條單程路,施與受不會永遠各站一方。從前區會需要依靠外地教會資助,今天區會不單已經自靠,更能以分享的心回應本地社會的需要,並把主賜的豐盛帶給世界其他地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