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世的傳教工作,在馬太福音九章三十五節所記:「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這就是耶穌一生在各地(無分城鄉)從事教導、宣講和醫治的工作,亦即教育、傳道、醫療(服務)的工作,對社會人羣心、靈、身整全的關懷。從中國傳統的儒學去;闡釋,可稱之為「理濟」、「道濟」、「利濟」的事業,有益於人,而又能貢獻於社會。舉凡追隨耶穌,繼後建立教會的門徒,莫不是以教育、傳道、醫療(服務)去傳揚福音,以使各地教會得以建立。
就基督宗教在中國傳播而言,唐元兩代的景教(元朝稱也里可溫教);明清兩朝的天主教,均有教育、傳道、服務事工的傳承。及至基督教來華的開創人馬禮遜牧師(見圖),自一八零七年至一八三四年間,滿清政府尚在禁教,但馬禮遜牧師在不可能環境下,在南洋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去傳教;在廣州和澳門以語言和文字去傳教;在澳門和廣州去開設醫館去傳教。而這「三濟事工」可謂歷世不衰,繼續在香港和中華大地,以及世界各地不斷的擴展。推而言之,凡在中國傳道具有歷史性的差會,無論是公理會、浸信會、聖公會、長老會、信義宗教會、衞理會、循道會、內地會等等,總是離不了教育、傳道、醫療(服務)去傳揚福音,發揚基督精神。
正因為各差會均有本身的「三濟事業」,自然形成一種傳統的精神,構成各差會事工的體系。
就如《基督教在華百年史》“A Century of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一書所記,是以倫敦會為開端,在歷史摘要中,是有以馬禮遜、米憐、麥都思、理雅各、艾約瑟、慕維廉、楊格非等人為先導。而在華南區列名中,皮堯士牧師雖是末席,但他仍是馬禮遜、米憐、理雅各、湛約翰、歐德理(Rev. Ernst J. Eitel)的系統。在此可以發現,倫敦會在香港漢學傳承的體系,皮堯士牧師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一位關鍵人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