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墳場的國民教育


2590 期(2014 年 4 月 1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清明節偕家人掃墓,上午到聯合道基督教墳場,下午到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其實這兩個墳場皆歷史久遠,如果你細心去找,會發現近代中國許多著名人物都葬在那裏。

  香港許多學生都讀過許地山先生寫的「落花生」,原來這位近代著名文學家,不單止曾任教香港大學中文系,死後更是葬在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由於香港開埠後一百五十多年是英國殖民地,也是東西文化匯聚交流的地方,香港的墳場也是十分的國際化,既有歐洲人的墳場、巴斯人的墳場,猶太人的墳場、日本人的墳場(在香港墳場之內),也有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墳場;甚至有專為歐亞混血兒而設的昭遠墳場,當然還有為本地華人大家族而闢的華人永遠墳場。

  在香港的墳場,不難找到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其中與辛亥革命有關的許多人物,以至影響現代中國深遠的一些人物,也是葬身於此。隨便舉幾個例子,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母親楊太夫人,和國父的次女孫琬及女婿戴恩賽,都是葬在香港。至於革命團體如興中會和同盟會的許多志士,也同樣葬於香港。

  有人提出要向香港學生推行國民教育,其實香港的大小墳場已是國民教育最好的場地。老師帶學生到香港的墳場,參照丁新豹院長寫的《香港有幸埋忠⻣》這本書按圖索驥,一定可以找到香港和中國的許多歷史線索,由此反思信念和人生,學生必得益無窮。教會團契亦可辦有關活動,在墓前為家國守望禱告,亦是一項挺有意義的屬靈旅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