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歲的已婚女每天要媽媽穿襪子,吃完媽媽做的早餐後,還要媽媽送到車站,目送她乘車上班。目睹天天如此的窘境,新婚的丈夫愈來愈擔憂,有了孩子怎麼辦?這是前幾天的一則消息,看似是個極端的例子,但稍微一想,身邊類似的現象還不在少數。
幾年前,英國的一項調查發現,與父母住在一起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比過去二十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多。在父母羽翼的呵護下,他們漸漸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在感嘆「慈母多敗兒」之餘,是否可以給迷糊中的父母支個招?英國政府出臺了一份父母指導手冊,教父母學會激勵孩子,展現出一點點「嚴厲之愛」。這份指導手冊,有兩個細節值得借鑒:
一是不要把家裏佈置得過於舒適。現在的家長都盡一己所能,為孩子提供舒適的環境,特別是在「女孩要富養」的口號下,一些女孩在父母佈置的粉紅小屋中,做着公主夢長大。父母只要他們學習好,一切都包辦代替了。已經成年,心智卻停留在「幼兒」階段,父母看似幫忙,卻是一錯再錯。
二是把孩子愛吃的點心清出冰箱。這是針對那些不願出去找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的,既然家裏甚麼都有,不用自己操心,工作的動力也就沒有了。家裏是避風港不錯,但是避風、修整之後,依然是要鼓起風帆出海。
「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路二40),這才是養育的正途。反觀現在的成人幼兒化,抑制了一個人心智的健全發展。做父母的應當省思,缺乏責任感和良善之心的「優秀」是危險的。多一點嚴厲,不要剝奪了孩子成長中的必要之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