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崩樂壞看基督教對中國的貢獻


2537 期(2013 年 4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舉辦之「基督教與中華文化對談系列」講座最後一講,主題為「從禮崩樂壞看十九世紀至今基督教對中國的貢獻」,由中文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牧師主講,並由聯會教育部委員、從心會社社長吳思源先生主持。講者提到,基督教對中國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梁元生教授主講的題目為「從十九世紀至今看基督教如何回應國家的禮崩樂壞」。他表示,禮是指:利益、儀文、社會秩序、行為規範;樂則是指:音樂、舞蹈、表演、娛樂、生活文化。他續言,戰國時代與近代中國是個黑暗的時代,人們生活在失序、失衡、失語、革命及顛覆中,人們四處迸散,不懂得如何自處。自周朝以來十九世紀,人們丟棄了原有的系統,面對災荒,農民起義,人們不能在本地找到心安理得的將來。由於中國人不滿意禮崩樂壞的時代,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國人不斷尋找新世界,因而發生太平天國、自強新夢、五四運動及共產中國運動等。

  梁元生教授表示,在十九世紀至今,基督教的回應和貢獻,包括有個人與整體的層面,乃建立了五度橋梁。其一,教育的橋梁,建立很多學校,包括從幼兒園到大學,讓人們接受全人教育,培育德智體羣美;其二,文化的橋梁,透過傳教士的到來,讓中國人接受到西方文化,開闊知識;其三,翻譯的橋梁,透過中英翻譯,讓人們認識到基督教宗教、新科技;其四,醫療的橋梁,在中國建立很多醫院,作醫療復康服務;其五,通天的橋梁,讓人認識基督教,通往上帝。梁教授補充道,一批改變中國社會風俗的基督徒,包括蔡爾康和任廷旭,伍聯德和梁得所,鄺其照和鄺富灼等人,他們均在禮崩樂壞時期對中國有很大影響。

  李志剛牧師主講的主題為「從禮崩樂壞看十九世紀至今基督教對中國的貢獻」。李牧師指出,「禮樂」牽涉對個人,意念和行為,同時亦牽涉社會秩序和規範,更關乎國家結構和體制,所謂「禮樂崩壞」的社會,就是一個有失正軌瀕臨衰敗的社會。回顧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屢遭外國侵略,割地賠款,以致民窮財竭;政府官僚貪污腐敗,受欺百姓怨聲載道,低下層貧病無依,惟有鋌而走險;青年未能接受良好教育,無法投入人生正常出路等。有識之士為力挽狂瀾於既倒,歷史上先後發生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抗日戰爭等等。歷次運動基督教會和信徒多能效法耶穌的人生,在傳講天國福音的「道濟」工作,在教導人羣的「理濟」工作,在人羣身體的需要提供「利濟」的服務。回顧中國百多年所發生種種運動,都是因為中國存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境況,基督徒都是基於「三情(國情、人情、天情)」之心,為國家和社會盡上責任。

  基督教來華傳播,中國正處於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基督教士所能接觸完全是社會低下階層的窮困人,和環境所處的邊緣人。然而透過傳道的「道濟」工作;或是教育的「理濟」工作;或是服務的「利濟」,因而促使貧寒低下階層獲得教會聖道的濟助;或因獲得學校所教學理的濟助;或是獲得服務機構對人身利物的濟助,因而身、心、靈得着照顧,在靈性、心智、身體有健康的成長,因為上帝的愛,繼而實踐基督愛人的使命,對社會表以關懷,在天情、人情、國情有整全的展現。

  基督教在華傳播歷有二百零六年之久,其中先後所經辦的事業包括有出版事業、教育事業、醫藥事業、傳教事業、服務事業,而各種事業分別在中國各省城鄉村鎮建立發展,達至「三濟」的功用。其中教育事業所興辦的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職業學校不但能發揮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作用,更能使學生建立正確「禮」、「樂」的人生,發展正確「禮」「樂」的社會,在天情、人情、國情作出貢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