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在教會學過一首名為《信靠順服》的詩歌(《生命聖詩》第287首),其中有這樣的歌詞:「在主真道光中,我與救主同行,何等榮耀照亮我路程,只要遵主旨意,主肯與我同行,信靠順服,主必肯同行。信靠順服,此外不能蒙福,若要得主裏喜樂,只要信靠順服。」那時候總以為「信靠」與「順服」是兩件事,基督徒要先「信靠」,然後學「順服」;後來讀潘霍華的《追隨基督》,才知道「信靠」與「順服」原來是同一件事,因為沒有「信靠」,人就不會「順服」,而人不肯「順服」,也實在不能「信靠」。
是期的經文講到耶穌的同鄉不願意「信靠」耶穌,縱然「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但一提到耶穌不過是「約瑟的兒子」,他們便沒法「順服」地虛心聆聽下去。耶穌看穿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希望祂拿些證據出來證明自己,例如把祂在迦百農所行的神蹟奇事也行在自己家鄉裏。這許多不信的人慣常用的「藉口」(就是要上帝證明自己來吸引人相信),卻換來耶穌十分決絕的回應:「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
耶穌跟着所舉的兩個舊約例子都是「信靠」與「順服」同時出現的—撒勒法的寡婦「信靠」耶和華上帝,所以「順服」以利亞的吩咐為他做餅、甚至供養他,結果是麵不減少、油亦不短缺、甚至兒子也死而復生(王上十七8-24);而長大痲瘋的亞蘭王的元帥乃縵雖然起初不願「順服」以利沙要他到約但河沐浴七回的吩咐,但後來他被僕人勸服,照着去做,結果不但肉體得潔淨,心靈同時也有了對耶和華上帝的「信靠」(王下五1-19)。這兩個人都是外邦人,本來都被視為是在救恩以外的,但因為「信靠」與「順服」,他們便得着救恩。相反地,耶穌的同鄉,那些一直自以為在救恩以內的猶太人,卻因為不肯「信靠」與「順服」,竟然失落了救恩﹗而最諷刺的是他們自己親手把賜救恩的主「攆出城」,甚至他們想「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完完全全地將耶穌拒絕。
今日在教會內外也有很多被看為是在救恩以外的人,他們一生也許只有很少機會接觸到福音,但是若然他們「順服」主的靈的引導,願意「信靠」、接受耶穌為救主,他們也必定可以得着救恩。相反地,那些在教會內外被看為是在救恩以內或是與救恩很接近的人,無論他們已經是信徒、或是自小受基督教信仰熏陶的一輩、甚或是被人看為虔誠的善男信女,如果不肯「信靠」與「順服」,其實最終也會失落救恩。
耶穌對會堂裏的同鄉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祂說應驗了的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這並不是因為上帝偏待軟弱的人,而是因為軟弱(或是肯承認自己軟弱)的人似乎更容易「信靠」與「順服」。
黃日強(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堅信堂傳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