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禮儀與靈性生活祟拜是一場啟應活動


2469 期(2011 年 12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飄流製作、聖公會諸聖座堂聯合舉辦的環境公共神學系列「聖經.環保.教會」講座第三講,已於十二月十日以開放討論形式舉行,題目是「禮儀與靈性生活」,由聖公會諸聖座堂署理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主講。

  聖公會禮儀繁多複雜,《聖餐崇拜禮文》更是聖公會會堂中的椅背必定會找到,聖公會諸聖座堂署理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相信,透過禮文信徒能與上帝相交。而在禮文中有一經常結構,就是會眾與主禮的「啟應」形式,他說:「這種啟應就如上帝啟示,人類回應,是信徒生命的基礎。」

  他又指祟拜的英文是「Service」, 崇拜原是人在本質上服侍上帝的方式。祟拜是世間上的「小宇宙」,是一場啟示與回應的活動,生生不息建立人與上帝、與大自然的關係。他又認為祟拜能讓上帝轉化人們生命的歷程,幫助人梳理自己的生命,重新回想所得恩典,並引述維廉天樸大主教(William Temple)的主張:教會生活在「聖禮宇宙」,而整個宇宙都是聖禮的其中一部分,眼所能見的聖禮是內在屬靈恩典的記號,就如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傳達了上帝的性格及人的尊嚴。

  聖公會在崇拜中會透過朗讀禱文、頌唱短詩、祝文、短講、奉獻、感恩祝謝、主餐及餐後感謝等禮儀進行,其中《尼西亞信經》表示的是信念的奉獻;搖曳香爐,意表將香煙遞到上帝前,將社會、大自然、個人私慾等奉獻上帝並認罪,進行潔淨、聖化的過程。

  在討論時有與會者表示疑惑,禮儀是人的活動和創造,但似乎又能夠通到更高層次進行互動,范牧師笑言宗教是一種「外敷內服」的藥,內外部有互通的位置,故他認為:「靈性的契通不能靠理性去做,需要透過禮儀去接觸至聖者。」

  當日的回應嘉賓梁寶山小姐是「正念文化」創辦人,她就讀天主教小學,聖公會中學,現信佛教,她分享不同宗教在禮儀中不乏有相近之處。例如她提到佛教的「過堂飯」必須著袍進堂,禁語進食,並透過唸佛謁感謝,進入「無我」境界,她認為:「宗教經常與生活扣連,透過禮儀行動重申確認信仰。」范牧師亦指在英國部分修院有類似的吃飯禮儀,同樣在食堂裡不能發聲,但每次有一人負責「食聖經」,在食堂內讀經禁食,進行「mindful eating」(思維飲食)的禮儀。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