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百年聯合基業(下)
檢討過去一世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事工,看其得失及既濟與


2461 期(2011 年 10 月 23 日)
◎ 文林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五、聯會的復元及事工的建立(1946-1974)

  日本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香港重光,舉國歡騰,人民劫後餘生,整個社會百廢待舉。回國走難信徒陸續返港,而不少教堂亦在修葺重建。戰前不少教會原有儲備,因兌換日本軍票,以致戰後化為烏有,一切聖工尤須籌劃,教友負擔倍加困難。戰後不久,國內發生國共內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使香港人數激增。在一九四八年原有一百八十萬人;至一九五零年增至二百二十三萬餘人;一九六零年已達三百七十萬餘人,香港政府在醫藥衛生、學校教育、居住房屋、市民就業各方面出現難以應付的局面。在一九五零年代難民潮,國內不少外國差會,以及不少教會牧師和信徒南遷到港。一九五五年統計在港差會共有四十七間;教會機構有六十九間。教會信徒人數急速增長,而教堂相應增加,遍佈於木屋區、徙置大廈、天台、港九新區、難民營、新界等各地,福音聖工興旺,展現多姿多采的現象。

  由於社會的變遷和教會蓬勃的發展,聯會以其原有事工及其活動範圍,顯然無法兼顧和適應。因聯會會員堂入會的資格,是以自理及有堂址為要件,所以天台教會、木屋區教會,石屋區教會,調景嶺難民營教會,既然難有接觸,遑論對這些弱小的教會施予援助。前被聯會邊緣化的堂會,相對而言,聯會亦被日後興起之教會有所邊緣化,而對聯會少予接觸和少有支持。尤其是在五十年至六十年代期間,對於難民社會基層的需求,聯會未有所顧及。而其時宗派教會林立,無論是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會、浸信會、信義會、崇真會、禮賢會、播道會、宣道會、中國傳道會等均有龐大的外國教會的支持,在港從事興建醫院;創辦孤兒院;開設學校等事工,都是聯會未能涉及的工作。自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於一九五四年成立,集結各大宗派的力量,在取得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的資源,在利濟工作做得更為出色,相對當時聯會資源有限,對廣大社會和教會自難發揮「理濟」和「利濟」的作用。

  自一九四零年代後期,先後有神學院遷港及開創。由於各神學院教授及講師均具較高學歷,較比諸聯會堂會主任牧師尤為優勝,是聯會會員堂主任牧師的神學造詣難以比擬。相形之下,聯會領導層已失屬靈地位,聯會家長式的權威性亦必受到影響。況且在五零年代至六零年代香港教會有基要派神學和自由派神學之論爭,自稱基要派的教會每將宗派教會視為不信派,而聯會領導層均為宗派教會牧師,多被視為不信派,不少教會亦將聯會定性為不信派的組織,除為會友喪葬使用聯會墓地,或是參加葛培理佈道大會之外,對聯會其他事工則少予支持和參加。而聯會在此二十四年中,「道濟」工作先後於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三年主辦兩屆香港葛培理佈道大會。其於一九六四年創辦《基督教週報》,以期達至聯絡教會及廣傳福音的果效。

  聯會自成立以來向無固定會所,至一九六一年購買海防道一單位作會所;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遷至北京道國都大廈七樓全層為會所,又於翌年聘請到劉治平牧師任總幹事,在辦事處加聘專職員工,以使會務得以發展。一九六四年興建鑽石山廣蔭老人院落成,除保留部分老人住在九龍寨城廣蔭院外,此外大量招收各堂年老長者入住,紓緩各會員堂逼切需求。鑽石山院可說是當年最大一所老人院。而公墳部在提供信徒為先人辦理墓地方面,均有足夠墳地為各會堂教友領用安葬,其時聯會工作尚屬平穩發展。

  六、聯會事工的適應時期(1975-1989)

  由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香港經濟是以製造工業為主,因為人口不斷增加,以廉價勞動力促進生產,製造業鞏固經濟成果,引進外國資金,使香港經濟日趨穩定,在一九七六年香港註冊廠商已達一萬六千五百多家,香港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當香港經濟飛騰之際,信徒收入增加,教會中產階層日漸增多,教會隨之富裕起來,紛紛自立購建堂址,原有在天台、石屋、木屋的教會和佈道所相繼遷撤;而一般教會亦不斷擴建堂校,遠至新界各社區,是以香港教會數目亦不斷增加。事實在突破機構開辦(1973年);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創建(1975年);世界華人福音事工會議在港成立中心(1996年),足以反映香港教會信徒經濟力的提升,以令信徒事奉方式的轉變。換言之,由教會事奉轉變為機構事奉;由香港事奉轉變為國際的事奉。就統計所見,一九八六年本港教會有六百三十四間;聯會會員堂擁有二百一十八間,以此推知聯會會員堂組織,已非全港教會的大多數,故聯會難與香港眾多教會取得更大聯繫和合作。

  自中國政府於一九七九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翌年內地教會續漸次收回教產,進行復堂聚會,對香港教會亦展開交流,香港當年信徒存有反共、恐共和拒共意識,所以聯會對內地教會進行互相交流訪問,是難有提議和行動。直至一九八八年始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安排浙江省基督教兩會的訪港團,訪問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使內地教會對聯會事工有所認識。

  當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有訂香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由中國統治,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由是引起香港人對前景的疑慮,教會信徒移民已成風氣。及至一九八九年國內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更使港人對中國政府在九七回歸後香港管治起了恐懼,移民潮因此湧現,社會大受震盪。教會由於中產和專業信徒的移民,發展的人力和財力自然受到影響。然而教會信徒有見社會轉變的實情,奉獻個人不同恩賜,分別組織不同機構,致以福音傳播更為深入和廣泛。

  聯會在一九七五年主辦盛大的香港葛培理佈道大會,使香港教會彼此合一傳福音的工作,大收成效。又在一九八七年及一九八八年舉行慕貝理佈道大會和包樂佈道大會,以求福音達至道濟的目的。聯會傳道部所設立婦女組和同工組,每年舉辦以專題講座、退修會、旅行是有助於教會眾弟兄姊妹、堂會幹事、教牧同工以聯繫分享,促進主內情誼,提升事奉技能,增強靈命成長。教育部成立聖樂促進組,每年舉辦聖樂訓練班,對各堂詩班指揮,詩班員作出樂理的教育,以及詩班練唱均有助益。慈惠部於一九八零年興建的觀塘廣蔭老人院,可容五百老人入住,是一間更具規模的老人院,院內設施,力求進步,在各種聚會中培育老人靈性。聯會出版部每週出版《基督教週報》,不斷改善,務期做到聯絡教會,牧養信徒、廣傳福音的目標。聯會所管理香港和九龍兩地的墳場,固然有助離世信徒的安葬,亦有助教會的聯繫。在七零年代以後,需用墳地日見增加,墳地收益相應增加,而聯會負責財務董事審慎理財,藉購置樓宇保值,以使聯會日漸龐大的開支得以應付綽綽有餘,此可謂同心合意忠誠事奉的見證。聯會為擴展「三濟」事工,在聯合道興建聯會辦事處,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從原有北京道辦事處遷入聯合道,各部增聘職員,使各部事工大有發展。聯會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九年間的發展以「三濟」的事工,按時代的轉變,依能力所及而有所改善,或有所創新,強化服務於眾會員堂,和教會牧職同工與信徒。

  七、聯會事業的發展時期(1990-1999)

  一九八九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引致香港民心惶惶。適逢聯會在一九九零年十一月舉辦一連五晚香港葛培理佈道大會,赴會人數統計為三十五萬餘,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佈道會,對於其時港九市民憂恐的處境,可謂安定人心適時的甘露,認罪悔改有二萬餘人。在佈道大會事奉中,帶來教會信徒彼此的熱誠和興奮,由是促進教會主內的合一。

  一九九二年國內發生華東水災,聯會同寅有見災情嚴重,血濃於水,為此發起賑災運動,全港教會熱烈響應支持,將全數善款交由香港紅十字會發放各省災民;同年有中國基督教兩會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來港進行訪問,聯會亦應安排接待程序,因此聯會取得與中國基督教兩會的聯繫,以致翌年有聯會應中國基督教兩會邀請訪問;一九九四年得新華社(即今日中聯辦)聯絡,因而獲得國家宗教事務局接待,先後在四川、成都、重慶、武漢、北京各地訪問,這是聯會與國家宗教局接觸的開始。基於良好的關係,隨後來往互訪邀請,均獲接納。聯會有與江蘇省兩會、浙江省兩會互訪交流,其後聯會對於江蘇聖經學校、華東神學院,浙江神學院、廣東協和神學院、中南神學院,安徽聖經學院的興建,多盡綿力捐款支持。由於聯會的帶動,不少會員堂亦多與各地教會取得聯繫,作出互訪交流,在建堂、建校、培訓、短宣等工作上有所貢獻,發揚上帝愛世人傳福音精神。對於在國內教會聯繫和交流,不但擴闊教會信徒事奉的視野,更能體會愛國愛同胞的意義。

  自聯會辦事處遷入聯合道聯會大樓之後,因為地方寬敞,幹事部門人手增加,各部工作多已改進和提升,行政效率因應增強,而「三濟」事工亦有均衡發展。無可置疑,聯會財政自踏進九零年代以後,是採用靈活投資方法,以後聯會資產不斷增值,每年均有盈餘,是有賴理財有道善用恩賜所得的成果。由於九七回歸的轉折,為安定信徒心志,加深靈性培育,自一九九五年開始,例定每年十一月舉辦培靈奮興大會,邀請知名的神學院教授和堂會牧師主講,藉此培養信徒靈性,堅固人生事奉心志,是以增進信徒之間合一相愛的團契。

  八、聯會事業的既濟與未濟時期(2000-2011)

  展望二十一世紀開端,聯會為對新時代遠象有所前瞻,特於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七月二十四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香港基督教福音事工會議,主題為「廿一世紀—新思維.新策略.勇傳福音」。在《香港基督教事工會議宣言》的發表,和與會者的宣認,可作教會、機構、教牧和信徒的信守,為新時代實踐的目標。自發表以來,因有「既濟」事工的實行;亦有「未濟」事工的追求。誠如聯會在十一年來,在「理濟」上興辦一所「真道書院」,為新一代提供教育服務;在「利濟」上成立有「同行基金」,協助其他機構促進多元化的事工的發展。二零零八年在北京道開辦教牧中心,成立退休教牧團契,增加教牧同工聯絡,加強聯會向心力。聯會近十年來嘗為世界各地和國內進行救災捐款工作;為廣東邊遠貧困地區興建房屋;為愛滋兒童捐贈助學金,將「利濟」擴展於國內和世界。近五年來舉辦「認識國情及宗教政策研修班」;增加神學生獎助學捐款,凡此對外的「理濟」事業,教會和信徒多予支持。聯會對「未濟」不足事工,是不斷力求進步,榮耀上帝。

  九、結語

  就聯會會章所定的宗旨:「聯絡本港華人基督教會,宣傳福音,辦理教會之共同事工,如文字、教育及其他慈善的事工,並管理基督教墳場,老人院等,及增進教友之互動精神。」,與創會所之定宗旨無差異,主要是聯絡本港教會;辦理教會共同事業;增進教友之互助精神,是見聯會合一在於聯絡和團契。在一九四一年聯會出版《香港基督教會史》有載:「香港整個基督教,共五大宗,合十四公會,其宗派雖殊,但同宗於基督;其會名雖別,但同屬香港;其信仰則共同相信舊約新約聖經,其昭事則共同事奉耶和華上帝。教會政體雖有監督,議會,民主之分,但皆以基督為元首;基督高於一切,各教會信徒皆肢體也,亦皆兄弟也,而推廣福音之美旨,則又合而為一也。」香港聖公會鄺廣傑大主教在《誠心祝福:賀香港華人基督聯會九十周年會慶》,有謂「聯會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教會聯合機構」,「先賢創辦聯會為教會和眾信徒建立一個團契生活的平台,就以聯會各種聚會,亦多有餐會的團契,亦可以加強教會的團契和交通,誠以詩人所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和何等的美。』建立天國於人間,聯會這些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此得見聯會創辦以來,都是「聯絡」為首要,此即「聯絡」是聯會會章開宗明義的主張,因而聯絡堂會、教牧、同工、信徒、學校、機構;甚至政府機關;國內教會和國家政府,共同合辦的「三濟」事工,建立教會和諧的團契。誠如聖使徒保羅所說:「基督為教會首,爾居仁而言實,萬事託之生長。賴基督全體聯絡鞏固,百節相承,依才運動,故能生長,充用以仁。」(委辦本,以弗所書四章十五至十六節)是以可證聯會百年事業在構建「聯絡神學」,以使「三濟」聖工有良好發展。換言之,聯會是以「聯絡」去達成由「既濟」通往「未濟」最有效的途徑。

  

  

李志剛牧師(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