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教會礙信徒實踐基督精神
第 2461 期(2011 年 10 月 23 日)
◎ 要聞
生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下,我們很容易借用各種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驗,套用到人生不同的場域去實踐。當中教會將「禾場市場化」,以市場式推銷吸納人數、企業式管理去追求「業績」; 同時信徒持「消費者」身分,將教會視為「服務供應商」求自我滿足。以致教會與信徒之間猶如「公司」與「客人」的「商業關係」。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十月八日舉辦「信仰市場.消費教會」講座,反省資本主義的利與弊,探討消費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阻礙教會發揮應有的存在價值,為信徒實踐基督精神尋找出路。
信徒揀選教會如選購
講座吸引近一百人參加,探討信徒選擇教會時如進行選購(Church shopping)的現象時,香港基督徒福音團契研究主任駱穎佳博士指出,現時信徒習慣了市場的消費模式,將建立屬靈等同消費活動,運用消費者心理來揀選教會,著重「服務」是否體貼,配套是否充足,牧師講道是否具娛樂性,以教會的「舒適度」來選擇教會,視自己如消費者,同時教會亦以市場導向來和應,樂意將自己打造迎合「市場需要」的教會,將信仰全面市場化,他說:「消費是一種追求輕的活動,講求娛樂性,以致現在返教會是玩的多,信徒不喜歡查經就少一點查經,但信仰追隨基督本身是一件很重的事,需從艱難中建立屬靈生命。」
教會市場主導傾向 「禾場 = 市場」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龍斌博士指教會亦是市場的一部分,同樣是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容易變成市場導向。他舉例在金融海嘯期間,教會因應市場需要,舉辦多個救贖式的金融海嘯講座,向人指出今日的損失是因為貪心的緣故,叫人信主請求被寬恕。他日市況好轉,卻又因應市場需要,舉辦多個「基督徒該如何投資」的講座,卻沒對引致經濟體系崩潰背後的過度資本主義作批判,教會還停留於個人化福音的市場發展。
消費主義促人無知化
四位講者亦指出消費主義並非一面倒的帶來負面影響,當中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指出消費主義帶來某程度上的自由、自主、創造性及創造空間,但消費主義容易令人思想趨向簡化、幼稚化及無知化,只想接受已(pre-package)的經驗,就如馬路上的金句廣告板,只引述「當信主耶穌,你和你的一家都必得救」這類即食訊息;又如福音電影,他指:「如TVB劇集,未看已知結果」。他批評消費主義引致人們或教會不去處理人生命中各項矛盾及艱難,亦不喜歡信仰的各種可能性。他指出教會需要如馬太福音十八章三節中的小孩一樣,將自己「放下權力」(Powerlessness),做回自己,回復自由,倚靠上帝找回教會自己的存在目的和價值。
倡終極關懷,與貧窮人為伍
龔立人博士指出教會須「與貧窮人為伍」,關注及幫助貧困人是基督生命價值重要的展現,但未知是否這服務「無市場」,故此看不到現時有教會向這個方向改變,參與扶貧發展的項目,如公平貿易、飢饉三十等體會貧窮人的活動。聖公會諸聖座堂署理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亦指出教會是為他者而在的團體(Community for others),不是一間會所(club house),只為會員(members)服務,要以服務他者為最終目的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