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孩一個家」


2434 期(2011 年 4 月 1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港府停止今年非本地孕婦預約的申請,引起不公平的非議。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要識別孕婦的配偶是甚麼身分有困難。中港家庭權益會代表反駁,言論不合理。」

《頭條日報》12.4.2011

  

  香港醫管局宣布,鑑於香港公營醫院的產科服務資源所限,暫停接受非本地孕婦在公營醫院的預約分娩。政策提出後,當然遭到有關人士的猛烈抨擊,有認為非本地孕婦的配偶多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他們的配偶雖然身處內地,也有權享受香港公營醫院的服務,如此政策實有違公平,也是對他們的「歧視」。

  香港的永久性居民有七百萬,男性起碼佔一半即三百多萬,他們當然有權在世界任何地方娶妻結婚生子,但身為一個男人,又是否有責任在事前想清楚,自己將來有否能力好好照顧太太和家人。最近有家傳統餅店做廣告,廣告的字句玩一個「嫁」字,說:「嫁,就是給女孩一個家。」你或者會批評這個廣告的意識比較封建,但畢竟女孩子結婚嫁郎,心底是期待將來有一個溫暖和安全的家。

  香港男人北上娶妻,當然不可以擺完喜酒翌日就立刻帶她回港,起碼要等好幾年,由逐次申請雙程證到後來的單程證,來來回回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新婚燕爾就要兩地相思,雖然可以密密傾手提電話或者天天上網Skype,但畢竟是分隔兩地,愛別離始終很苦。身為男人,沒有理由不在婚前想通這個問題,再加上婚後太太是會懷孕的,她在哪裡生孩子呢?孩子長大後又在哪裡讀書、在哪裡成長才最好,男人都要一一想通,這時代再不能奉旨的說「天生天養」了。做丈夫做父親的要給家人一個有保障的家。

  上世紀一九六二年五月,短短個多月內有數以十萬計的國內難民因饑荒湧到香港,當時中港邊界的梧桐山上,哀鴻遍野,難民扶老攜幼的就在山頭露宿。那個時代的男人,畢竟仍有風骨氣節,走難也要一起走,不會撇下妻兒在鄉下,自己一個人走來香港搵食。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這才是一家之主。

  社會許多悲劇,家庭許多憾事,不是一句「增加資源」就足以解決,更不是出於甚麼「歧視」,而是當事人愈來愈缺乏承擔的責任感。尤其是身為男人,肩負家人安危的責任是必然的,這說來好像有點封建,但畢竟仍是一種普世價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