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中不惜福,禍中不知禍──
為香港人的精神危機把脈


2432 期(2011 年 4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般人看禍福很表面,以為只是外在的環境條件,卻昧於禍福的根源是內心,有諸內形諸外而已。其實即使是民間智慧,也有「福由心生」、「禍從口出」等深一層次的道理。老子哲學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提出了福禍乃相依相成的辯證關係。至於基督教的福禍觀,乃蒸餾自希伯來民族的一神信仰及數千年生死存亡的掙扎經驗,指出福乃人心歸向真理的結果,如耶穌說的「八福」;而禍則是人心不足貪得無厭的後患。

  日本發生世紀大海嘯的災難,有人說香港才是福地,一向甚少有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其實香港之為「福地」,主要不在於自然優勢如風調雨順,乃在於人心因素如知福惜福、刻苦耐勞。四九年前後來港的人,多承襲了傳統中國人勤儉勞動的美德,以至在五六十年代最艱難的歲月胼手胝足,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中默默經營。就如六二年攀越梧桐山南來的中國難民,得兩餐救濟已心滿意足,有瓦遮頭已感激不盡,安心在香港建立新家園,並且努力工作,終於在七、八十年代開花結果,締造出明亮耀目的東方之珠。

  由儉入富不能說是容易,但上幾代香港人畢竟做到了。相比之下,由富入儉卻十分困難,幾乎說得上是不可能。事實上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已變質,富的貪婪自私、得寸進尺;窮的充滿怨氣,責人而不反求諸己,結果是上下交征利而交惡,政府則顯得懦弱又束手無策。

  福中不知福、不惜福,更不懂好好的行善培福,正是香港人今日的主流心態。這一代香港人(包括新一代的國內移民)多以為香港社會是肚中有無數金蛋的金鵝,予取予攜的用之不竭,無視於香港的唯一資源只是人力,而當人不肯用力、不想出力的時候,正是香港急劇走下坡的開始。香港人的幼稚橫蠻,從今次日本大地震而歇斯底里地搶購食鹽和奶粉可見一斑,以為禍源只是日本輻射而昧於每一天自己所進食的國內食品和東江水更是充滿化學廢料,這份責人而不自知的愚昧,正是今日香港社會的最大隱患。

  昔日先知在人以為平安穩妥的時候,怒斥人心詭詐、偏行己路、背離耶和華上帝的訓誨,而這正是禍患的開始。以賽亞先知吶喊以色列民要「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賽一17);阿摩司先知苦口婆心的勸戒國人「你們要尋求良善,不要尋求邪惡,就必存活」(摩五14)。舊約的先知傳統從不掩飾罪惡、粉飾太平,只說權貴或百姓喜歡的說話。今日香港教會當自省,勇於面對時代,挑戰人心的愚昧與自私,不論權貴或所謂「弱勢社群」,當譴責時也敢於譴責,正如舊約時代的先知,從不將上帝的話打折。

  香港回歸之後,歷任兩位特首和政府班子似乎都束手無策,對於洶湧的民怨和愈演愈烈的民粹完全無能為力,這當然有制度上的缺陷,但更深層次的矛盾卻是香港人的精神面貌急劇劣質化。香港正處於內患外憂的負能量大漩渦,內有病態人心,外有周邊二百公里內的多所核電廠,而香港以北一百公里處又出現新的斷層,看來除非香港人有所省悟和悔改,更大的風暴恐怕就在眼前。

  

吳思源(從心會社社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特稿】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