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健共融帶來教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414 期(2010 年 11 月 28 日)
◎ 教會之聲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傷健共融」的口號是五十年代在英國孕育開始,時至今天已是六十年歷史。而且在一九七零年初由英國羅便臣女士引進,在香港推行「傷健共融」運動,並且已漸漸地改變香港社會人士對傷殘人士的錯誤觀念和成見,為傷健群體提供了應有的平等對待及機會。教會在這方面回應社會的訴求是敏銳的和積極的。試從五方面探討教會未來應有的發展。

  一、傷殘群體湧進教會

  根據《2004年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顯示,60.8%的堂會有傷殘人士參加崇拜,總人數有3,538人;而二零零九年「普查」則顯示,64.1%堂會有傷殘人士參加崇拜,總人數為4,465人,比上次人數為高。按這比例的增幅進度,而且加上其家人一起赴會,教會人數將會大增,教會如何牧養這班另類會眾,如無障礙通道、牧養模式、牧養團隊等。過去在牧養共融上的經驗產生落差,以致流失及「屬靈棄嬰」不少,故教會未來發展上應深思,與時並進。

  二、堂內會眾新增訴求

  「傷殘」的出現多是年老身體退化,交通意外、工業意外、醫療失誤、藥物副作用等,導致不良於行,影響參加聚會。如參加樓上教會,又缺乏無障礙通道設施,更增加難度。這種「內需」現象將是遲早發生的問題,為教會未來發展應作出對策,讓有需要人士可以有尊嚴地參加崇拜。故此,教會應考慮加設無障礙通道,設施配套、傷殘人士洗手間,座位空間及牧養團隊等。

  三、城市宣教牽動成果

  香港的福音氛圍在各方面已配搭成熟,無論大小型佈道會,地區節慶,福音遍傳,而且教育局也鼓勵學生參與義工計畫,為弱勢群體打造美好明天。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亦已舉辦過二屆傷殘人士福音事工研討會,並推動手語傳譯,又發佈《教會無障礙問卷調查》,引起各方回響,以致港九培靈研經大會亦加上手語傳譯,但傷殘群體仍是未得之民?若教會討論差傳時,請勿忘記他們,因他們也是要進天國的人。

  四、提昇互動互賴觀念

  教會應是最懂表達愛的地方,但不知何故,當傷殘人士出現時,竟令教會懼怕,以致不能有效地行使愛心。現代人的關係疏離,因缺乏彼此信任。「傷殘」是要補足社會失去的「黏力」,「傷殘」就是要說明人與人的關係需要愛,建立友誼。友誼不需要理由,愛也是不需要條件。保羅的教會觀也是如此,互為肢體,互相信賴,建立共融,沒有重那個輕這個,這是恩典,「傷殘」就是讓互動互賴重新再現。

  五、確立參加參與角色

  傷殘人士都是屬於肢體,是基督身體一部分。所以,傷殘肢體在教會中應有同等地位和權利,並在信徒皆祭司的條件下,在崇拜中不應是參加者或旁觀者,而是可參與事奉或聖職人員,以致在教會中看見平等機會的彰顯。愛不是要改變傷殘,而是容許他們成為自己,接納各有不同,和而不同,才能打破人際間因標籤所帶來的障礙。只有尊重、共融,與「傷殘」共生,才彰顯是基督的身體。

  

鄺偉衡(回聲谷傷健協會總幹事)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