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寬容日


2412 期(2010 年 11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李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後,國際輿論普遍擔心各地衝突會增加。由於全球化、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響,對不同的文化缺乏寬容、不能容納與自己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不能與各種文化進行有益的交流,使世界面臨諸多的問題。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間加強理解、和諧共處,成為全球性的嚴重挑戰。為此,一直主張對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了「寬容」的概念。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議下,聯合國大會於一九九三年決定將一九九五年定為「國際寬容年」。

  一九九五年,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之際,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費德里科馬約爾以「寬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為題撰文,指出寬容是一種道德情操和政治義務,是維護人權和民主的責任所在。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廿八屆大會通過《寬容原則宣言》,並宣布每年十一月十六日為「國際寬容日」,強調在多元化社會裡,應普及有關寬容的教育,使人們平等、和諧、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一九九六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籲各國政府在國際寬容日舉辦一系列活動,通過教育、宣傳等途徑倡導寬容理念。

  《寬容原則宣言》提出,要採取一切必要的積極措施,促進社會寬容,因為「寬容是實現和平,提高所有人經濟、社會地位的一項寶貴且必要的原則」。寬容並不單單是指「容忍他人的行為」,也是指承認他人的權利與自由,包容各國的理想與文化,不僅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

  教科文組織曾在對寬容日的介紹中提到,構建寬容、誠信社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社會各方長期的共同努力。由於偏見、不滿多來自無知和恐懼,因此教科文組織呼籲整個社會普及寬容教育,呼籲不同民族了解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教科文組織強調,寬容教育要從孩子做起,父母尤其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可能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

  聯合國前任祕書長安南曾在「國際寬容日」發表講話指出,寬容是建立在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權利的基礎之上。他認為,近年來世界各地的不寬容、極端主義和暴力活動大幅度增加,部分原因是由於身分特徵,而非觀點或興趣。他倡導,用關心取代冷漠與輕視,用了解取代盲目、無知和歧視。他呼籲,國際社會秉持容忍、多元、相互尊重及和平共處的原則,拋棄成見,消除訛傳,聲援歧視的受害者,努力建立富有寬容精神的社會。

  論到寬容,莫伯凱特(John Monbourquette)在其著作《如何寬恕》一書裡面指出,寬容的益處有四:

  1.斷絕苦痛的延續,破除傷害的連鎖作用。

  2.消解憤恨的痛苦,避免身心病的出現。

  3.不受過去的傷痛所困,致能展開新的一頁。

  4.終止報復的循環,締造新的人際關係模式。

  所以筆者也喜歡套用聖經的話說:「恕宥的心乃是良藥,惱恨的靈使骨枯乾。寬恕別人釋放自己,無怨無恨喜樂人生。」

  

李鴻標(南亞路德會靈恩堂主任牧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