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變奢望


2404 期(2010 年 9 月 19 日)
◎ 時事透析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因著錯縱複雜的歷史因素,彈丸之地的香港在無意之間、發展成為區域內的獨特城市。由於政局相對長期安定,不單國內,就是東南亞地區,一直以來都以香港作為資財運轉之地。這令沒有豐厚資源的香港,養活著七百萬人口。

  地小人多,住屋不足,樓價高昂,.......;是香港社會的傳統寫照和難題。由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木屋區、到徙置區、臨屋區,.......。這些已成陳蹟的居所計策,反映了過去解決市民居所的歷程和努力。近半市民居住於公共房屋,曾經是香港一項稱著世界的市政成績。

  在上一世紀七零年代,已聞當年的市政局議員高嘆「兩名大學畢業生結婚也買不起樓」的論調。辜勿論這樣思維的前設是否可取,然而類似言詞總是斷斷續續的出現;亦是標示年輕一代的居所難題。

  世界一旦將「自由貿易」奉為經濟靈丹妙藥,捧作神聖不移的「偶像」,則情況就更形險峻。香港向來注重外來投資;可是世界各地大量並非志在建設地方的熱錢源源流入,湧向樓房,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港人卻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現下的熾熱樓市,國內遊資也擔當了不輕的角色。

  回想起大約二十年前,大量港人在回歸前夕移民美國、加拿大、澳洲,在當地置業居留,也大幅推高了當地的屋價,令當地原有居民苦惱、厭惡。今日,類似因素也在使港人飽嘗苦果。

  政府的首要責任是安民,而安民的必要項目包括安居。像香港這樣地狹人稠的地方,土地與居所既是生活必要而稀少的資源,根本就不可聽其放任於所謂「自由經濟」的規範。政府實有責任襄助市民有安居之處。

  盲目迷信商業自由,矇於與商爭利之惑,只會予人政商勾結的口實。財政策略,牽一髮而動全身,故然不能作情緒式的抉擇。但是以民為本,是每一個得民心的政府的不二法門,是社會安定以致建立的不破原則。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