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看到本文的題目,也許感到陌生。其實,在你讀過的文學作品中,可能曾遇見「頂真」這修辭格。五十後和六十後的讀者,想必讀過曹植的〈贈白馬王彪〉(因為它屬於當年中學會考中文科的考試範圍),該詩部分句子如下:「謁帝承明廬,逝將返舊疆。……攬轡止踟躕。踟躕亦何留……撫心長太息。太息將何為……」你看到當中的頂真手法嗎?
所謂「頂真」,就是「前一個語言單位的結尾作後一個語言單位的開頭」,「由甲引出乙,由乙引出丙,組織形式獨特且吸引人」(田小琳語)。上段所引的詩句正運用了頂真的手法,「攬轡止踟躕」這句的結尾詞「踟躕」作後一句「踟躕亦何留」的開頭,「太息」一詞的作用亦如是。頂真這手法也見諸現代文學作品中,如:「有個農村叫張家莊。張家莊有個張木匠。張木匠有個好老婆……」(趙樹理:《登記》)語句前後遞接,引人入勝。
讀者若熟讀聖經,不難聯想起那些運用了「頂真」的經文。我想到的是羅馬書五章三至四節:「……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患難生忍耐」這句的結尾詞「忍耐」作後一句「忍耐生老練」的開頭,餘此類推;形式這麼獨特,令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段重要的經文也運用了「頂真」,那就是彼得後書一章五至七節:「……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語句一層一層遞進,好不容易才讀畢這幾節經文,但其內容肯定使我們一生受用。此外,羅馬書八章三十節也是一例。
感謝神,讓我們在讀聖經話語之餘,可欣賞到這麼巧妙的頂真手法。牧者和信徒在講道或寫作中,不妨偶爾運用頂真手法,相信你的聽眾或讀者對此會感到興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