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賀的超級阿嬤》裡有兩段關於食物的文字,很能引人共鳴。
一次,朋友送主角昭廣一個西瓜面具,他喜孜孜地放在床邊,準備翌日帶回學校向同學炫耀,可是第二天起來卻不見了面具,只得怏怏地上學去,放學回家追問外婆,卻原來是超級阿嬤將西瓜皮醃成美味小菜。
其實,經過戰亂飢餓的中國老百姓多的是這種飲食智慧。每年中秋節,柚子都是賞月必備水果,吃了柚子肉,剩下來的柚皮用途可多了,小孩子給柚皮穿一根繩子,插上蠟燭,便是既能拖行,又可放在水面上漂浮的自製燈籠。
節後,大人把柚皮清理乾淨,泡浸之後,弄點豉椒起鍋,炆好便是香噴噴的菜餚,若加點蝦子,就成了一道名貴的酒樓菜式─蝦子柚皮。
還有魚骨。柔軟的小魚骨,外婆會叫昭廣直接吞下以增加鈣質;太硬的魚骨加點水,再煮便成魚湯;喝了湯,剩下的骨頭曬乾剁碎可當做雞的飼料,一點也不浪費。
其實,我家也是這樣「物盡其用」。外子是無魚不歡的「貓族」,我們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味魚。許多魚在吃光魚肉之後,都可以加工泡製成美味魚湯,譬如煎香的木棉、紅衫,魚頭加魚骨,放在鍋裡加水熬上一小時,那奶白色的魚湯鮮美無比,加點麵條就是上佳的魚湯米線。
只要肯動腦筋,不怕麻煩,就可以減少許多廚餘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