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身就承載著目的


2388 期(2010 年 5 月 30 日)
◎ 三人行 ◎ 玫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個年輕人剛從學校畢業,正逢經濟蕭條、金融海嘯,作過多種嘗試,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東奔西跑打點零工,時間長了,很感挫折,意志大受打擊,自我形象低落,不禁在Facebook上自問、也問大家:「我的價值何在?」

  一位朋友打趣說:「只值五塊錢吧。」

  另個朋友回道:「你想有甚麼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位朋友問:「以外在境遇,去衡量自己的內在價值?」

  現代法國思想家以祿(Jacques Ellul)在《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中說:「??我們並不需要在自身之外去找一個目的??我們本身就承載著上帝之所以創造世界的目的??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領受了這一目的在自己裡面。」

  但大多數人只習慣往外看,未曾意識到自己裡面已經有這麼一個與生俱來的寶貝??

  不只剛出道的年輕人如此,一位上了年紀的退休老人,清晨也和大家一起乘電梯下樓,人家是趕著去上班,他卻可以消消停停地上酒樓飲早茶,但聽見他一路向街坊鄰居感慨著說:「老啦,沒有用了??」

  大家的眼目都盯著自己外在的「缺乏」,有人嫌自己的教育程度太低,或痛恨自己的成長背景,有人恐怕自己即將錯過適婚年齡,有人結婚多年卻一直遺憾膝下猶虛,有人則抱怨子女的不爭氣??

  美國教育家巴默爾(Parker Palmer)認為,現代社會文化講求「成功」,恐懼「失敗」,讓大家活在一種為出人頭地、或只是為了生存而奮鬥的強迫症裡,只關注能達到目標的外在「功能性」行動,而壓抑了個人內在生命的表達、學習、成長。所謂的「行動」,往往只是因受外在刺激,而「條件反射性」地「被動」,甚至「反動」。

  巴默爾呼籲人們沈潛回到內心,發現內在生命的真實;經過一個「往下而去」歷程,下到自己生命中的深處,必定觸及默頓(Merton)所謂的the hidden wholeness,即「隱藏於我們表面破碎生命之下的一個整體」??,然後自內而外地、活出主動的生命。

  且讓我們憧憬活出那樣的生命,其中蘊藏著以祿說的「上帝想要成就的、奇妙地臨在我們裡面的目的」。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