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改教運動對後現代教會意義
第 2377 期(2010 年 3 月 14 日)
◎ 要聞
在現今環境日益複雜,人文精神有逐漸失落的趨勢,社會十分需要關心教會、與時並進的神學教育工作者,為神發出呼聲。由宣道會出版社於二月二十七日假宣道會希伯崙堂二樓舉辦「改教運動神學風雲—探討十六世紀的神學動態及其對後現代教會的意義」神學史講座。由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林榮洪主講、並由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楊慶球博士回應。有四十多位教牧同工、神學生及信徒參加。
林榮洪博士指出,十六世紀改教運動前夕,當時社會對救恩問題、教會問題及聖禮問題,產生許多不同派別的思潮,其中最能代表當時改教運動的思潮,包括馬丁路德的神學革命、加爾文與改革宗傳統、浸信派激進神學的特色及英國安立甘神學的精神。
林榮洪認為,十六世紀的改教運動在神學史發展上是一段百花齊開的時期。同時改教運動對後現代社會的意義是確立聖經成為信仰上至高的權威,信徒可以親自在聖經中獲得真理。再透過改教運動,使信徒及教會能肯定信仰的救恩,擁有永恆價值。教改運動也引領教會再次確立在屬靈上的重要地位,並透過多個宗派的改革增加實際的屬靈經驗。林博士指出,後現代思潮下教會與信徒應堅守聖經的教導,持守信仰及向人廣傳福音。
楊慶球博士回應時指出,在宗教改革中路德與加爾文只是打倒當時羅馬教會的建制,重新建立一個建制,建制中依然保存傳統教會、教會的真理,因此宗教改革並沒有完全推翻主體(真道),主體沒有無窮無盡的開放出來。但後現代主義,雖擁有宗教改革的影子,但後現代的主義是一種無底線的擴張,讓人失去主體(真道),讓人決定及塑造真道,並由個人的意思來詮釋聖經,由人來決定信仰的真道。楊博士認為,作為基督徒在後現代應發揮求同而存異的精神,抗衡整個後現代主義對宗教及教會的影響。
林榮洪博士主講神學史講座時情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聯會新會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