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弟兄會傳統「聚會」的反省


2369 期(2010 年 1 月 17 日)
◎ 時代講章 ◎ 馬志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弟兄會的傳統,在華人教會裡鍾情「聚會」一詞,教會都叫「聚會處」、「聚會所」或「聚會中心」等,都離不開「聚會」一詞。「教會」(ekklesia〔G1577〕)一詞在原文即「呼召出來」,本身意思就是神所呼召的一群人,也有人把教會稱作「召會」,相當合乎原文意思。從何來把「教會」的名稱,改變為「聚會」的意思,可能從和合本聖經裡,帶來了啟發。中文和合本聖經裡的「聚會」採用原文episunagoge〔G1997〕, sunago〔G4863〕, sunerchomai〔G4905〕等詞,都同時被譯作「聚集」,仍是一般性用法,本身沒有獨特的屬靈含意,不過「聚會」一詞,更加明顯去表示,一群人為了從事敬拜、學習或團契等去到一處聚集,叫人容易明白這個意思是指「教會」。

  

地方教會的聚會

  「地方教會」根據自初期教會每當一個地方開始有信主的人一起聚會,這地方的教會便被建立。而且,新約使徒致各教會的書信,以及啟示錄主寫信給亞西亞的七間教會(啟一至三)的收信人,都以該地方之名去統稱該處的教會,例如「哥林多教會」、「以弗所教會」、「老底嘉教會」等。但從「地方教會」所產生的神學主義,卻認為每個地方只可設立一間教會,教會的名稱只可以根據該地方,意味教會在地上存在只能容許以「地方」去劃分和簡化其架構,不容納多個宗派或分會,這個假設甚至認為這樣的教會才算最合一、最完美、最屬靈、最合神心意的。其實,單憑「地域名稱」來決定教會的本質和屬靈狀況,根本便是錯誤的想法,未明白初期教會當時在架構和體制上仍屬於雛型的發展階段。

  雖然,今天每個地區都有許多所教會,在云云眾教會中,我們乃致力做一間能夠代表主和滿足主心意的教會。

  一般人認為在教會處身的社區做見證主的「燈臺」(太五15-16,啟二5),為主發光,就是注重人數增加,但從啟示錄看主對七教會的要求,教會追求合神心意、單純的愛和聖潔似乎更為重要,但無可否認,人數增長也是引證主與我們同在的重要指標。

  

主在中間的聚會

  主耶穌應許「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我們稱之為「基督徒」,顧名思義是奉主名在一起,主在我們中間便是我們在一起的目的了。一個主在中間的聚會,可以把很多灰心、冷淡、憂傷的人激勵、挑旺和復興過來,聖靈藉著在人心裡運行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激勵別人的人,當激勵別人時自己也會被激勵。雖然,個人私禱和默想,滿有信心,多經歷神,仍能有主的同在。但這裡眾人「主在他們中間」比個人「有主同在」有所不同,乃強調一種基督徒在主裡彼此聯合的群體經歷,神要興起一群「子民」,不是單某一個人。主在中間,特別是要把人的隔膜拆除,聯合一起。

  我們聚會,聚在一起為甚麼?作甚麼呢?聖經提到「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二22)就以教會祈禱會為例,參加的人稀少,引申三種可能:第一,許多人已經連同了一群清心禱告的人,已有經常禱告,便不來參加;第二,或者覺得來祈禱的人未夠清心,所以不如自己禱告也罷;第三,又可能我們沒有遵照聖經吩咐,去「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提後二22)禱告,而大多數人都是這個可能。在這個可能之下再引申出的理由可算數之不盡,譬如工作時間長、工作太累而要多休息、陪子女及教他們功課、陪家人、煮飯、做家務、進修、看電視、約朋友、跳舞、打波、操曲等等??或者直接地說不夠愛主、不夠追求、不夠長進,結果便不來祈禱。當然,我們接受神重重的責備,也甘心命抵,但神卻不是希望我們受責備,乃願我們能實踐「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真正「公義、信德、仁愛、和平」的生命。

  

不可停止聚會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慣了」(ethos〔G1485〕)原文共十二次裡在中文聖經有十一次都帶出「規例、規條、規矩」等意思,只有這處譯作「慣了」。為何不恆守聚會的人,沒有神的吩咐和准許下,竟可以把「不聚會」成為自己定下的「規矩」、「規例」呢?事實上,今天許多自稱「心裡相信」的基督徒,用諸多的理由,如忙、沒得著、教會腐敗和缺乏愛等等,辯解自己可以毋須返教會。即使今天已有固定返教會的基督徒,也認為返主日崇拜便足夠,至於主日學、團契、小組、祈禱會、事奉等等,無論崇拜以外的聚會,如何能滿足屬靈的需要或帶來多少效果,一概沒時間,定為「金科玉律」。但有人真把返團契、主日學、祈禱會等等聚會定為自己的「規例」,結果一直風雨不改地返下去,生命獲得莫大的成長和益處。為何那麼多令我們得益的聚會無人問津呢?或嘗試過參加後感到不外如是,沒有幫助呢?從以上經文看到,每個聚會裡,弟兄姊妹的分享和相交很重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在我們教會也很缺乏,容易對人有城府和隔膜。盼望我們能「更當如此」地去彼此勸勉,共同努力,更多與較陌生的弟兄姊妹相處,既坦誠卻又顧及感受的分享,可以令每個聚會都能成為珍貴、發生果效、滿有意思,不致有人不咬弦「停止聚會」。

(作者為香港基督徒聚會中心旺角堂傳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