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談「八十後」


2369 期(2010 年 1 月 17 日)
◎ 時事透析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數週傳媒多次運用了一個新的詞彙—「八十後」。筆者理解為一九八零年以後出生的人士,較準確來說,是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士,現在介乎二十至三十歲之間。

  其實「八十後」不一定指如陳巧文、苦行一族、反高鐵、衝擊中聯辦或立法會外示威等人士。他(她)們只是「八十後」的部分人士。一月十一日星島日報有兩則報道,提及「八十後」的另類人士。呂宇俊在專欄「如有雷同實屬虛構」一文中,用了兩個故事來表達他的看法。第一個故事帶出了「孩子吵鬧」與「隔壁哥哥」有否相關的關係,而第二個故事則肯定了「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關係。另一則報道則以<「反反高鐵小組」facebook起動>,據報組群數以千計,發起人Wilson Lau為一位「八十後」半工讀生。

  我們對「八十後」的印象多從傳媒得到,究竟「八十後」是陳巧文之類,或是Wilson Lau之類,甚至是中間不同取向的人士?各類別的百分比為何?從統計學角度來看,可以透過調查取得較精確答案的。問題是我們的心態:是否需要多花功夫仔細理解,或是滿足於簡單的或以偏蓋全的理解。傳媒的報道帶著既有的觀點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讀者我們亦需了解傳媒的觀點,以及其他的觀點,並且加以分析,才不會被傳媒牽著鼻子走。

  香港教育重視的「獨立思考」,無論由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所教導的,是否已被譁眾取寵、訴諸情緒、搧情言論取代了?高舉「獨立思考」的人士,是否會因為一些信念或立場,或一些期望的目的,在「獨立思考」一事上作出妥協,甚至犧牲此立場?一連串的問題,無非是激發讀者,獨立思考之餘,作個精明的讀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