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自由、禮儀互尊」
百年教會──基督教潮人生命堂


2360 期(2009 年 11 月 15 日)
◎ 特稿 ◎ 李金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19世紀30年代,由德籍傳教士郭士立(Karl Gutzlaff, 1803-1851)起而呼召至潮汕宣教,影響美國浸信會、巴色差會及英國長老會,先後派遣傳教士至曼谷及潮汕一帶宣教。其中浸信會粦為仁(William Dean, 1807-1895)、約翰生(John W. Johnson, 1819-1872);長老會賓為鄰(William Chalmer Burns, 1815-1868)及施饒理(George Smith, 1831-1891)等傳教士,透過曼谷─香港─潮汕的跨國網絡,在潮汕華人信徒的協助下,成功地在潮汕建立兩會的傳教事業,由是福臨潮汕。潮人生命堂即由潮汕長老會及浸信會的教牧、信徒南下香港,共同組成具有方言特色的華人獨立教會。

抽紗連枝興旺教會

  原來清末民國,地處沿海的潮汕鄉民,不少浮海出外謀生,遠至暹邏、越南、星馬,近至香港。而寓港潮人,至1930年代,為數接近3萬人,從事各行各業,其中以營商最為突出,包括航運、南北行轉口貿易、茶居、抽紗、客棧等,尤以南北行之潮幫最為顯赫。而抽紗業則與潮汕基督教信徒來港發展,關係密切,此乃抽紗業源起於潮汕教會之故也。根據教會之記錄,據說潮汕美北浸信會女傳教士納胡德(Sophia A. Norwood),下嫁長老會福音醫院院長萊愛力醫生,眼見從事苦力的貧窮會友,生活艱困,遂教導貧困會友之婦女從事織繡,又代其將產品轉銷國外,獲得厚利,內地會友爭相來汕學習。而潮汕的抽紗業亦由是興起,成為當地著名的出口商品。香港為遠東轉口貿易的中心,故不少從事抽紗業的潮人信徒,於20世紀初,相繼南下香港建行營銷,至40年代初,為香港潮人抽紗業的全盛時期,多達六,七十家。

  上述此批「潮屬宗主同道多業抽紗」的信徒,在港謀生之餘,切望崇拜。此一需求,於1909年出現契機。時長老會福音醫院之懷敦幹醫師(George Duncan Whyte, 1879-1923),因例假返國結婚,回程時,路經香港回汕,有見及此,勉勵抽紗業會友陳質亭及黃仲山等設潮人禮拜堂,結果借皇后大道中青年會聚會,並向汕頭區會,聘請丘家修來港牧會,稍後並聘吳道元及吳錦堂為教師(傳道)。其間廈門信徒謝奕棣,以廈、潮同屬閩南語系,方言大同小異,樂意加入,合組「汕廈基督教會」,信徒日增。惜一次大戰爆發(1914-1919),香港經濟蕭條,會友重返故鄉,而聚會亦因而告終。直至大戰結束,經濟復蘇,該會會友重返香港營商,至1923年汕頭區會幹事林之純牧師(1886-1980)因事來港,「見群羊四散,則勉同道復會禮拜」,並獲林兆禧、黃樹德、黃仲山、吳寵榮等抽紗商人信徒支持,籌得二千餘元作為復會基金,遂行復會,定名為「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

  復會之初,聚會人數只有二、三十人,初借堂於鵝頸橋的燈籠街禮拜堂、伊利近街之培道聯愛會。繼而租堂,先後四遷,至1930年才租定於大道中35號,商務印書館4樓。期間除向汕頭區會,要求差派攝理(臨時)牧師協助外,包括林之純、孫渭文、郭景雲、林重三等,以林之純任職攝理牧師最長。並聘請教師、主持聖工,如吳道元、彭萃賢、黃仲仁等七位。而更重要則為成立值理會,由會眾推選值理,首屆值理林兆禧、黃樹德、吳寵榮、陳潤生、蔡漢源、曾業文、孫佳廣等七人,主理會務,遂行「自管」。復會之初,設有基金,以至會友相繼奉獻,時值理多為抽紗商人,通曉生財之道,透過分租堂址,將基金放息生利。直至40年代,每年所需4,000餘元經常費,均能自給。教會所需之設施,如鋼琴、風琴、大鐘,均獲會友捐獻,因而具有「自養」之能力。及至30年代,該會起而「自播」,一方面以家人為吸納對象,引領妻兒子女入教;一方面推行傳教,於1932年首次跨越維多利亞港,於加連威老道、廣東道等舉行祈禱會。隨著奮興佈道家宋尚節(1901-1944)應伯特利佈道團之邀,至華南地區佈道,足跡歷經香港、汕頭等各地,促使該會信徒靈性火熱。於1936年成立「旅港潮人基督徒佈道團」,四出傳道,走遍同鄉會友開設之抽紗公司、工廠。更進而跨海至紅磡、蘇屋村、九龍城、尖沙咀,進行分區佈道、福音由是廣傳港九,而於九龍開花結果。九龍城會友日見增多,又因其赴香港堂聚會,舟車勞頓,1937年遂於九龍城宋街3號地下聚會,成立九龍城支堂。翌年佈道團又在潮人聚居的尖沙咀,選擇海防道35號2樓成立佈道所,為潮胞提供新聚會點,至1941年改為支堂。而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遂能自播,由一堂而發展成為三堂。

  1941年正當該會成長之際,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香港淪陷,社會民生因戰亂而殘破,寓港潮人相繼返鄉,聚會人數銳減。然而由於戰時管制,港九水陸交通不便,且多查禁,留港信徒被迫就近支堂聚會,歷經三年零八個月慘淡歲月,而三堂會友亦漸成分立之局。

旅港潮人落地生根

  及至1945年大戰結束,香港重光,回復英人管治,國內會友相繼回流,教會回復昔日之蓬勃。遂向汕頭聘請蔡欽光、姚素靜及吳恩溥三位教師,分別擔任九龍城、尖沙咀及香港三堂的聖工。期間隨著國內時局不穩,大量內地難民相繼湧入,且不少為潮汕浸信會信徒,該會面對時局變遷,遂出現了易名及兼容聖禮的變革。就易名而言,鑑於「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一名過於籠統,且教會乃屬「堂」而不是「會」,故於1947年最終決議改名為「潮人基督教生命堂」,意謂信耶穌之最要者為得其生命。而三堂亦隨之改名為「香港潮人基督教生命堂」、「尖沙咀潮人基督教生命堂」及「九龍城潮人基督教生命堂」,顯較具體而名實相符。就聖禮兼容而言,長老會乃行洗禮,浸信會則行浸禮。為求吸納潮汕會友,故決定撤除宗派成見,採行聖禮兼容,此即洗禮與浸禮並尊,藉此達成「旅港同道,不分宗派」,顯具合一精神。而更重要則為三堂分治的確立,時因三堂潔名會友已達500人之眾,信徒過多,非一堂所能容載,而「大樹分枝,乃自然之理」。故經十三屆值理會「從長考慮,復廣徵眾意」,決定自1948年由一而三,三堂分設值理會,「多自就近措理會務,至若大事,則由三堂聯合辦理」,遂成立聯會。並擬定「分治綱領」,除教會定名如前外,以「信仰自由、禮儀互尊」作為推動會務之核心精神,此後三堂分設值理會,自行籌募經費,並由三堂組成聯會,處理聯堂重要會務。至此潮人生命堂正式成為三堂局格,由於其具有地緣、血緣的本色教會特色,處於以粵語為主流的香港華人社會,該會遂成為20世紀香港的方言教會而著稱於本地。

三堂分治開枝散葉

  上述香港、尖沙咀、九龍城三大堂,於50年代相繼購地興建教堂。尖沙咀堂首於1950年建堂於寶勒巷;香港堂於1951年購堂擴建於些利街;而九龍城堂於1952年建堂嘉林邊道,確立此一本港新生教會之基址。隨著香港社會與經濟之推進,三大堂相繼於港九新界植堂,遂出現第二代及第三代之堂會。自50年代始設何文田迦密村堂,至60年代起植建筲箕灣堂,觀塘堂(日後因用粵語,行本地化,改稱豐盛生命堂)、新蒲崗堂。70年代起進入新市鎮及新社區,先後植建華富村堂、慈雲山堂、牛頭角堂、荃灣堂。80年代樂華支堂,90年代沙田支堂,而屬於第二代的筲箕灣則分出西灣河支堂,新蒲崗分出元朗支堂,以及觀塘堂分出將軍澳支堂,是為第三代堂會。其後元朗及將軍澳兩支堂,先後停辦,故今全部合計14堂會。至1972年更成立差傳會,派遣宣教士至印尼、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台灣、汕頭等地宣教,以潮汕方言組成的生命堂,由是在港自成一系。

  此一於20世紀具有「潮汕長、浸教會財才總匯」,誕生於香港的新生教會,由其誕生至今,成為百年的老教會(1909-2009),具有三項特點,殊堪注意。

  其一、20世紀上半葉為中國教會自立運動時期,潮人生命堂,上承潮汕,下開香江。其時閩南及潮汕地區之長老會,素主由自養以達自立之目標。故來港後的潮汕長老會會友早具自養自立的理念。此即該會得以在香港獨立發展,自成一系的歷史根源。

  其二,近代西方差會入華傳教,出現多派一區的宣教現象,以廣東為例,其宣教宗派即有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循道會等宗派。而各大宗派自有其體制,然新成立的潮人生命堂,由於其會友不少來自潮汕的長老會及浸信會,故此該會為求推動會務,決定「信仰自由、禮儀互尊」,此即信徒入教可行洗禮,亦可行浸禮。推動新禮儀,撇除門戶之見,顯具合一精神。

  其三、該會創立之初,乃由從事抽紗業的潮汕商人信徒所組建,並以家人及鄉親為吸納對象。中國傳統社會素以血緣、地緣相結合。而工商業團體──行會及會館,各行各業均有祖師神祇作為崇拜對象的宗教行為,呈現同鄉、同業、同信仰的特色。就此而論,潮人生命堂在港立會之初,乃由潮汕同鄉、抽紗同業,同奉耶穌之信徒所組成。顯然西來基督教已與中土社會共呼吸而出現本色化的特質。

  近代中國教會,謀求自立,以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合一及本色化為目標,期盼建立中華教會。潮人生命堂於百年時光之旅中,逐一實踐,無疑為中華教會建立一成功之案例。就此而論,潮人生命堂之「業績」,足以為其於近百年中國及香港教會史上取得一席之地位。

  (後記:2005年,潮人生命堂聯會邀約筆者為該會百年史之顧問,參與編寫百年史,由是得以研究該會會史。2009年11月22日為該會百年誌慶之日,亦為《福源潮汕澤香江》百年史一書之出版,故特撰本文為其賀壽。)

▲懷敦幹

▲林之純

▲大道中35號商務印書館四樓

▲1970前座改建(九龍城堂)

▲(香港堂)

▲(尖沙咀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