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疆到新疆 不惜一切為主宣教六十年
 —張志江牧師


2358 期(2009 年 11 月 1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德高望重的屬靈領袖

  張志江牧師今年八十一歲,現居於美國,日前應香港宣教差會等多個機構邀請,來港參與「從南疆到新疆」聚會,分享過去之宣教心路歷程。張牧師坦言是次聚會應命名為「再別香港」,可能是最後一次來港參與聚會。本報記者把握機會,在張牧師去美國前一晚,與他做了一個專訪。當記者問及,可用一個甚麼字代表過去的宣教經歷,他沈思了一會,笑著回答了「忠心」兩字。他幽默地說,自己只是對神忠心,卻不良善的僕人。他自認脾氣不好,因此不能稱良善的僕人。但在整個聚會及採訪過程中,張牧師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反而給人和藹可親的感覺。

既是通才又是專才

  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這樣形容張志江牧師:「他精通多種語言、善於與不同族群交往,熱切傳揚福音。目標清晰,意志剛強,信行一致,物質要求不高,視名利如糞土,勇氣與毅力卓越,敬畏主以外一無所畏。最深刻的是他博聞強記、見多識廣、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思辨力極高,對讀過的書如數家珍,數十年前的經歷也恍如昨日。」原來張志江牧師精通法語、越南語、英文、普通話及粵語等多種語言,著作了多本書籍:《南疆之戀》、《我愛哈尼—一個鮮為人知的民族》及《活水南流—福音與越南》等。在學期間,曾修讀新聞及財經專業,因學業成績卓越,被學校推薦到法新社擔任翻譯一職。畢業後,他不理父親反對,毅然放棄在銀行工作的高薪厚職,而為神獻上自己在宣教上,至今已屆六十個年頭。

出生於大轉變時代

  張志江牧師於一九二八年生在廣州,一九三七年日寇侵華,其母攜他赴越南定居,父親則早在一九零五年年初從廣東到越南謀生。他認為自己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可謂生不逢時,又可謂躬逢其盛。他曾說:「若你沒有進入過我童年的心靈世界,絕對不會了解趙西門弟兄所寫那首詩:我心飢渴的愛慕,十字架的歸去路,火的時代催我走,不容稍有所踟躕。認定十字架的血路,這是我唯一的歸途。??隨主到客西馬尼,隨主到髑髏疆土……。足足有六十年的長時間,這首詩詞緊扣我的心弦,沸騰著我的熱血,撥動著我的脈搏,激勵著我一生奮不顧身地去越南、老撾(寮國)、雲南及邊疆各地吃苦、火熱、開荒。」

信主後全然改變

  張志江牧師母親是基督徒,從童年開始,母親便帶張牧師到廣州東山浸信會參加主日學。因歷史原因,他對基督教頗反感,但從小就喜歡讀舊約的歷史故事,只不接納耶穌為救主。直至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張牧師終於決志信主。由於他有多次經歷意外險些喪命,最終都化險為夷,因此有位牧師邀請他講見證。那是張牧師平生第一次講見證,感到有些害怕,他便想起了聖經的話,他祈求神的幫助,果然非常順利。他感到很自豪,但並沒立刻相信主。但當他看了慕迪先生一篇「悔改與賠償」的講章,該講章談到:「如果我偷了別人的東西而不物歸原主,我沒有資格去求神的赦免??」令他想起自己多年前借了學校的書籍,一直不捨得歸還,當時受聖靈感動,知道自己是罪人,便認罪歸信主。

  翌日,他把一大袋書交給華校的新任校長,他告訴校長因自己信主,才決定要把書還給學校,並請求校長的原諒。意料不到,原來校長自小就上基督教學校唸書,校長因張牧師信主後的改變,深受感動,還答應與張牧師一同去教會,不久後,校長也信主了,還當了教會執事。張牧師很開心那麼快看見傳福音的果效。他便決定為主擺上餘生,並希望可以到新疆傳福音給當地的居民。

為傳揚福音而四處漂泊

  張志江牧師立刻在第二天(九月十八日),寫信給重慶神學院的陳崇桂牧師,希望入讀該神學院。陳牧師要求他先尋求神的指引,然後才決定遵行神最高的旨意。但在年底,從中國廣西跑過來兩個兵團,一個是黃傑司令率領的湖南兵團;另一個是廣東彭佐熙率領的廣東余程萬舊部。法軍防需要能說普通話及廣東話的義務工作人員,到四川涼山的高平邊境一帶的陣前喊話。要他們放下武器才可以入境,否則法軍會亂槍掃射。張牧師應徵了,交換條件是每晚可向那些解除了武裝的官兵開佈道大會,但不勉強他們參加。從那時張牧師就開始了他的傳道生涯。

  當張牧師在等候並尋求神開路的時候,神很清楚地啟示給他看,在新疆傳福音的門已經漸漸關閉。直至一九五五年春節,那時新疆已經塵埃落地,該門關上。張志江牧師便獨自直闖寮國(老撾),在其首都永珍逐家佈道。一九五八年四月一日,帶同妻子與未滿一歲的女兒,赴寮國開始工作,在那開荒十七年。於一九七五年,被逼離開了寮國的工場,攜同妻子兒女,一行五人,來到美國重新開荒,再建新堂。但神的感動是有始有終的,張牧師在美國寫了一本回憶錄, 名為「南疆之戀」 。

  過了四十五年之後(一九九五年),張志江牧師伉儷初訪新疆,那次只是匆匆一行,走馬看花,因此沒有多大感觸。去年,由於經歷了生平第一次腹部開刀,在死亡桌上重獲更生,便決定再去一次西藏及新疆的南疆。神真的成全了他的心願,帶領他們平安的進出西藏及新疆。旅程中,還帶領陪伴他們走遍南疆的司機信主,並為他施水禮。

  今年五月,他們又再出發,探訪了北疆,又帶了一位司機信主,為他施水禮。他們親身探訪了遍傳福音團、西北靈工團、聚會所、耶穌家庭、五旬節會以及一些獨立不代表任何宗派的中國傳道人。所到各教會都可見聖靈的同在與大能的作為,張牧師不能不讚美神說:「主阿!你真偉大,你的作為何等奇妙,你沒有忘記偏遠地區的人」。

跟隨主撇棄性命不顧

  在過去的歲月中,他經歷到神是信實的,他所付出的力量,神加倍給他力量經過六十年的歲月。他們剛到寮國宣教時,師母被毒蚊子叮,血變成黑色,險些喪命,恰好有位西方宣教士找來一瓶「金雞納霜」(一種治發冷的藥物),結果師母脫離死亡威脅。張牧師感慨地回憶說,很難想像在一個完全沒有通訊(電話)、落後的地方生存了十七年,就算死在那裡,也不會被人發現。又有一次,他的手被割傷了,血一直不停地流,當時又逢颳大風,結果他騎著他的「鐵馬」(自行車)十二點五公里,才找到醫生打針,否則可能因流血不止而喪生。他有多次預計自己會死在當地,但是神卻多次拯救了他們的性命,經歷主確實是又真又活的神!

  在六十年中,最感動的事情竟然是於一九六八年,決定在寮國首都建造一座教堂。師母曾在一所華僑學校當幼稚園主任,當時的薪金可不少,一年可賺取半公斤的黃金,十年下來就有五公斤黃金。張牧師很自豪地分享,自己從來沒有花過師母的一分一毫。他靠著翻譯及教授英文賺取生活費。曾有幾百個和尚邀請他教授英文,但他要求以新約聖經為教材,結果他就以聖經內容向那群和尚教授英文。夫婦倆變賣了所有黃金,在一月買了一塊地,料不到二月份開始,周邊四十八座城的房價大幅下降。但他清楚是神的心意,並沒有埋怨神,繼續興建教堂。同年的十月八日,新禮拜堂落成並舉行奉獻禮。神的帶領真是奇妙,原先建教堂那塊地的地主,其後擔任寮國新政府副教育局長一職,因地主告訴政府,把那塊地賣給了中國人(張牧師)。因此,那個教堂成為唯一一間不被共產黨侵占的教會。

待續的宣教心願

  他認為在事奉神的日子裡,完全沒有遺憾的事情。唯一可惜的是,時光不可倒流,如果現在回到年輕的時間,他還會選擇到寮國十七年,將會做得更有智慧、更有效。他很喜歡那句「但願老年人有青年人的青春與活力,也願青年人有老年人的經驗與智慧。」當初選擇新疆,因為這片土地,最少人進去傳福音,與中國雲南接壤,最多少數民族,他們很單純、可憐,很希望把福音傳給他們。

  「我們夫婦探訪南疆和北疆之後,我忽然發現,我們順服神的指引,把我們十七年年輕的力量放在寮國的開荒宣教事工上,是多麼的蒙福,多麼的值得,比較那些在新疆的中西宣教士們,我們簡直無法和他們比,我們為主擺上的太渺小了。」他們盼望有更多人可以起來,為主的福音走上宣教的道路。張牧師認為現今很多青年人只喜歡短宣,追求一剎那的火熱,而缺乏長久忍耐的心,只貪愛享受,他覺得自己亦懂得享受,很喜歡吃燒鵝,但為拯救更多靈魂,他放棄了個人享受。師母也曾分享過,跟隨主的腳蹤,可以使人的生命變得很漂亮、美麗!

一個美麗約定

  他們結婚後,師母一直陪伴在旁支持他,他稱她是賢內助。他分享說,最可怕的妻子,是能幹又巴辣;而最好的妻子,是既能幹又能忍耐、包容。師母則是後者,她甚至比夏娃更完美,因師母從不引誘他犯罪,她做事嚴謹,更時時提醒牧師,若街上有人派發作宣傳的筆,師母要求他只可拿取一支,絕不可貪心。從牧師的口中,的確可以感受到「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的真諦。

  張牧師原本打算到美國後,不再四處奔跑。回美國前一晚,在本報記者見證下,宣道出版社許朝英社長與張牧師相約於二零一一年再次去越南。由於一九一一年,宣道會第一次進入越南,更把當時宣道書局(現稱:宣道出版社)製作的四福音單行本以及?帶福音單張帶進越南,到二零一一年,他們要到越南慶祝宣道會進入越南一百週年,亦是宣道出版社創立一百週年。

▲1954年返回越南傳道,張志江牧師經常騎鐵馬探訪西貢堤岸(Saigon-Cholon)西市區之越華信徒及慕道的朋友。

▲按牧後,楊志英牧師(Rev. John B. Kuhn)與張志江牧師行右手相交之禮,交託他奉獻餘生為寮北、越北及雲南邊境的各少數民族工作。

▲1959年復活節,張志江牧師在永珍湄公河第一次主持華僑水禮。

▲張志江牧師於南疆莎車街道上與當地小學生合照。

▲張志江牧師與師母在南疆庫車(龜茲)的大清真寺門前。
相片由中國基督徒宣道會(www.ccmcva.org)提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