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該夢想成為農夫


2358 期(2009 年 11 月 1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日本年輕人,有御宅族,有草食族,更有歸園田族,面對糧食危機,日本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毅然逃離城市的石屎森林,歸園田居,拿起農具耕種,更組織有機耕種網絡,誓令務農變得又潮又賺錢,振興國內瀕危的農業。物極必反,務農成為日本至潮工作。」

《蘋果日報》27·10·2009

  

  社會學上有𡃁模」(conformity)一詞,意即在意識型態和社會行為上大一統,削平一切差異多元,結果令社會變得一式一樣,只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理想。

  香港近年也有這個趨勢。呂大樂教授在他的著作《四代香港人》曾經這樣說:「現在,整個成長過程都變為一個準備的程序—進入職場前的準備。以前年輕一代也會為前途感到徬徨,但整個社會願意多給他們一點時間和空間,容許一試、再試。??今天,第四代人(即1976-1990年年間出生)從小學、中學(或更早的)階段便要上馬,朝著事業前途進發(中、小學生寫創意計畫書早已不是笑話,而是現實,並且大行其道,被視為甚有教育意義)。」

  結果我們的社會變得怎樣?呂大樂教授的觀察是「年輕人與成年人之間,學校與社會主流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完全消失,任何偏離主流價值『正軌』的,會被視為不夠成熟,態度欠認真。」呂教授說的沒錯,近二十年香港大概已沒有自發性的青年運動,除了幾次零星落索的保育行動,年輕一代對社會問題多不感興趣,更缺乏批判和挑戰的熱忱,只有「𡃁模」才會令他們眼前一亮。

  日本一群年輕,獨排眾議的離開大城市走到鄉間務農,組織了一個名為「農人兒子」(Kosegare)的網絡,發起人官地勇介曾說:「孩子應該夢想成為農夫,不是捧球員!」在他的號召和鼓勵下,很快便吸引了兩百多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加入。

  香港人老是批評和慨嘆年輕一代貪威識食,濫藥濫毒、援交,卻從沒有反省過我們的成年人社會是如何的偽善高壓,結果是這份競爭文化扭曲了他們的心靈,令他們將自己「物化」而喪失了心靈內在的自由。

  年輕人應該夢想成為農夫,不是捧球員!這是一句極有智慧的說話。到錦田去、到菜園村去、到十八鄉去,到昂坪去、到荔枝莊去、到沙螺洞去,反正原居民早已走得七七八八。讓年輕人在這些地方務農,開墾一片心靈的沃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