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播放一則新聞:法庭判處交通意外事件的司機危險駕駛,既入獄、又停牌。喪失親人的家屬在旁聽,憶想亡者,情緒悲傷,激動難平。記者追前問道:「你認為刑罰夠重嗎?」其實任誰都估計到可得的即時答話。那麼記者的提問可有「挑撥」民眾不滿法庭的效果?
一場颱風吹襲,釀成不少人喪失家園,災民都被臨時安置在社區會堂。記者走來訪問:你認為天文台的警報發得及時嗎?你認為消防員來得夠快嗎?你認為社會福利署的安排足夠嗎?你認為房屋署的安置恰當嗎???。任誰都估計到在急難狼狽中的災民的即時答話。記者的提問,可有「挑撥」苦主不滿各有關政府部門的效果?
稍為認識社會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問卷」收集資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步驟。然而大家又都知道,如何設計問卷,如何選採用語,甚至問題的次序,??,都有引導別人給某種答案的性質;有時甚至可以得出自己想得的結論。
香港記者的幹勁,人人皆知,令人起敬。可是我才不相信香港記者既有能力、又有膽色去「煽動」受訪者。不過我每次看新聞報道,聽到如上的記者提問,心裡就感到納悶。我們不能有更好的問題嗎?可以不停留在表面感受的問題嗎?不會有更具深度的問題嗎?這樣的問題是否行貨了一點呢?
軍警人員身上的武裝,可以除暴安良,維持秩序,也可以恃勢凌人,傷及無辜。記者的話,記者的筆,是這職業的專有武裝。軍警的行動是否用得恰當,如何監察,靠自律行嗎?記者的利器又如何?這永遠是項敏感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