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二15-16)
引言
「碗」是中國的最原始的生活文化。在中國考古陶瓷中,碗是經常有的。其實,中國人每天都離不了碗。香港人更用碗來形容我們的職業,做政府工叫做鐵飯碗,失業叫做打爛個飯碗。可是,即管我們每天都對著飯碗,卻未必明白飯碗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做人哲學。中國人的碗不但是用來吃飯,同時是要我們天天去反思做人的道理。其中所含的意義與中國老子的思想特別很有關係,更是與耶穌基督虛己的教義有不謀而合的處境。其實,老子所理解的「道」就像一隻碗。
碗與老子的道
一、碗的邊界是圓的,而圓是無始又無終的。換言之,老子所認識的道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
二、碗的形狀是一種調和與統一的象徵。碗之能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複雜性,乃是它的簡單性。老子所瞭解的道,就是一種和諧與簡單象徵。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碗是中空的。如果它不是中空無物,這就不是一隻碗了。所以,碗之為有用,不是因為它有甚麼,而是它沒有甚麼。所以碗就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這話是說,道好像一隻中空的碗,沒有主體的形象(form without subject)。道是 「無」(nothing),但卻不是不存在,而是人不可以從感觀或理性上去認識到的任何事物。換言之,道非物(no-thing),也非不存在(no-being)。道的價值就是在於它的空與無,但卻是存在著為人所用。
四、碗是向外朝天敞開的。這表明碗能承受,讓人把東西倒進去,也能施予,讓人從中把東西倒出來。所以,老子也認為,道是淵博極大,但又是像空無一物似的。
五、碗往往是人不留意時才感到有用。我們用碗來吃飯時不會留意碗的美感,只會留意碗中的美食。老子認為道也像碗一樣,本身不試圖統治他人,控制他人,而是沈默的,像是無光的,沒有銳氣,也沒有紛爭,只會促進和諧的。
碗與基督
那麼,耶穌基督與碗又有何關係?耶穌的虛己就像一隻活著的碗。腓立比書中的「反倒虛己」中的「虛己」一詞原文是Kenosis。這字原是指「倒空」的意思。耶穌基督又像碗的邊,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是初也是終。我們從中可以瞭解耶穌的神性和祂的人性。祂可以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
碗的邊界既是圓又無始無終。所以,它代表既靜又動,既動又靜;既外又內,既內又外。因為在一個圓圈內的動是看不見的,所以好像是靜,但其實是動的;不過,圓圈又好像是一種不停在運動,但其實又是一種靜態。同樣,我們也看不見上帝作工的行動,但是,我們又可以在耶穌基督身上看見上帝的工作。所以,碗就是像無始無終的意思。
碗是中空的。這表示上帝把自己的神聖自我倒空,謙卑自己成為人的樣式。如果上帝不首先倒空和屈就自己,我們人類就沒有方法去認識上帝。如果上帝對人類常充滿著公義與刑罰,常常是一位審判者,沒有倒空自己,我們就沒有人能與上帝和好。所以,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十分的重要,因為這是上帝虛己的表現,就像一隻倒空了的碗。
碗是一種向外敞開的器皿。這表明了耶穌基督的甘願捨己,把自己置身於度外,向罪人展出上帝的大愛。耶穌這種置身度外的捨身,教父稱之為歡喜若狂(ecstasy),就是「站在外邊」的意思。耶穌就是如此的道成肉身。祂離開天上的榮華與尊貴,站在天上的外邊,把自己置身於度外,以致世人可以因祂的虛己捨身,能與上帝和好。這就是愛。
碗的用途是多元又是一個奧祕。我們天天吃飯,只會把注意力放在碗中的食物上,而不會去欣賞碗的好處。這就是虛己的意義。碗表示了耶穌基督甘作僕人的樣式,服事他人,但不求自己的益處。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碗的精神,特別是在我們天天謝飯禱告的時候,不妨望望隻碗,從吃飯中學習屬靈的道理,這就不會天天作出有口無心的謝飯禱告。這豈不正是中國文化裡的文化靈性嗎?
結 論
以上對碗的透視就是人在孤寂中的一種洞察。耶穌在臨上十字架時是孤寂的洞察,所以祂能面向耶路撒冷。保羅之能朝向羅馬,雖然他明知這是一條死路。彼得之能有勇氣返回耶路撒冷,並要求倒釘十字架,就是他洞察到生命的價值。所以他能說出,屬靈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這都是生命中的孤寂所在。所以,洞察就是生命力,是一個人靈性的所在,是人之能為人的表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