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校園


2326 期(2009 年 3 月 22 日)
◎ 青蔥校園 ◎ 金老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被標籤成一個經濟城市,政府、商界領袖、以至不少市民,都刻意參與這個城市塑造工程,過去十多二十年,不論經濟環境順逆,商業主義的氣氛愈來愈高漲。

  商業活動對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有助於經濟資源的調節、流動與分配,為社會帶來若干好處,相當程度上,能有效改善社會的生活水平。可是,當商業主導與商業至上的價值觀,成為主流意識,則無怪乎「搵著數」成為街頭巷尾的生存智慧,大家努力追求一種精明搵好處的處世哲學,講求做人要現實的道理。一種比較優雅的說法:「由市場力量來決定」,彷彿成為不應違反的力量,一件事物、一間學校、甚至一個人的存廢都視乎「市場價值」。

  在商業主導文化的影響下,近年教育界亦無可避免要迎接這股現實風。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卻又同時出現殺校風潮,雖然無法證明兩者有政策上的關連,但又豈會是偶然相遇?大學、中學及小學,為著生存,變得愈來愈講求實際,加速向大商業市場傾斜;相比之下,校園裡的人文氣息則轉趨淡薄。

  若果教育界的領袖的思維決策,日益側重「夠唔夠實際」,則校園就愈來愈難以孕育人生理想。如今,已很少聽到有人以「象牙塔」來形容大學校園,到底是喜是悲?

  在一個追求物質享受、過度喜歡消費、講求feel、賺快錢或快賺錢的世代,要建立同學的生命,實在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挑戰。加上學校有自身的生存威脅,就只難免不著重現實考慮。明知「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卻以公開試成績來作為學校業績指標。

  學界不應不吃人間煙火,空談理想。但在現實商業主義的狂濤下,我們的校園真的不可以活得不一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