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2311 期(2008 年 12 月 7 日)
◎ 過渡人生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人生不同的過渡期中,我們從中有甚麼學習呢!特別是一些沒有發生甚麼(non-event)的經歷,例如夢想未能實現、不育、單身等處境,我們在接受這些經歷的同時,有否領會到生命是一個充滿學習的課程,我們可有甚麼生命的教育。

  過渡期輔導的專家Schlossberg提出了四方面的學習,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學習(一):要有B計畫的準備。

  人生往往未必如我們的劇本演出,當中有不少被打岔的機會,我們隨時要改寫自己的計畫。我們有時候,有破釜沈舟的決心本是好事,但一旦計畫失敗,或沒有像我們預期的發生,我們得有B計畫的預備。例如,結婚後想有自己的兒女,等候多年都不果,B計畫可能是收養吧!

  學習(二):挑戰「適齡」的想法

  我們也討論過社會時鐘的壓力,三十歲應該結婚,但五十歲為何不可以?三十歲前應該大學畢業,為何中年後再重拾書包入大學不可以呢?例如,不少研究指出,中年是有很多變數,沒有一條公式,說甚麼年紀就不可以作甚麼事的道理呢!

  學習(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些絕望困境中,或在一些死胡同中,另覓出路,似是不可能,但因為生命的鬥志,總有新的一條路徑可行。一套名為潛水鐘與蝴蝶的電影,最能表達這方面的道理。

  時裝雜誌總編輯Bauby於一次嚴重中風後蘇醒過來,全身癱瘓,只能眨動一隻眼睛與他人溝通。Bauby卻沒有被命運作弄而死氣沈沈,相反,他決定著書立說,每天努力不懈轉動單眼,讓身邊人把字母逐個記下,細膩地撰寫大病期間的一切經歷;Bauby利用無盡的生命力,將自己比喻為海底下的潛水鐘,歇力擺脫困鎖,像蝴蝶般自由飛舞。

  學習(四):沒甚麼是太遲的

  生命有很多突如其後的事,像四川的地震,將我們生命的價值系統重新在劫後重建起來,例如,親情、生命、作事的倫理道德等,都要重新定位、反省;但覺悟永遠不會太遲,就把握今天(seize the day),活出生命的精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