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2311 期(2008 年 12 月 7 日)
◎ 過渡人生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人生不同的過渡期中,我們從中有甚麼學習呢!特別是一些沒有發生甚麼(non-event)的經歷,例如夢想未能實現、不育、單身等處境,我們在接受這些經歷的同時,有否領會到生命是一個充滿學習的課程,我們可有甚麼生命的教育。

  過渡期輔導的專家Schlossberg提出了四方面的學習,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學習(一):要有B計畫的準備。

  人生往往未必如我們的劇本演出,當中有不少被打岔的機會,我們隨時要改寫自己的計畫。我們有時候,有破釜沈舟的決心本是好事,但一旦計畫失敗,或沒有像我們預期的發生,我們得有B計畫的預備。例如,結婚後想有自己的兒女,等候多年都不果,B計畫可能是收養吧!

  學習(二):挑戰「適齡」的想法

  我們也討論過社會時鐘的壓力,三十歲應該結婚,但五十歲為何不可以?三十歲前應該大學畢業,為何中年後再重拾書包入大學不可以呢?例如,不少研究指出,中年是有很多變數,沒有一條公式,說甚麼年紀就不可以作甚麼事的道理呢!

  學習(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些絕望困境中,或在一些死胡同中,另覓出路,似是不可能,但因為生命的鬥志,總有新的一條路徑可行。一套名為潛水鐘與蝴蝶的電影,最能表達這方面的道理。

  時裝雜誌總編輯Bauby於一次嚴重中風後蘇醒過來,全身癱瘓,只能眨動一隻眼睛與他人溝通。Bauby卻沒有被命運作弄而死氣沈沈,相反,他決定著書立說,每天努力不懈轉動單眼,讓身邊人把字母逐個記下,細膩地撰寫大病期間的一切經歷;Bauby利用無盡的生命力,將自己比喻為海底下的潛水鐘,歇力擺脫困鎖,像蝴蝶般自由飛舞。

  學習(四):沒甚麼是太遲的

  生命有很多突如其後的事,像四川的地震,將我們生命的價值系統重新在劫後重建起來,例如,親情、生命、作事的倫理道德等,都要重新定位、反省;但覺悟永遠不會太遲,就把握今天(seize the day),活出生命的精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