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的迷思


2311 期(2008 年 12 月 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文大學學生會發出之反對拆遷烽火台聲明一天內蒐集得逾千師生及社會人士的簽署,三天內更有逾三千六百人加入『反對拆毀中大烽火台』網上facebook組。中大副校長程伯中在公開信說『烽火台工程完成後原址重置』,即使千金之諾,拆遷仍是拆遷。」

《明報》22.11.2008

  

  中大校方因要擴建大學圖書館,擬暫時拆遷座落大學圖書館現址前的「烽火台」(包括一道名叫《門》的巨型雕塑,是台灣藝術家朱銘的作品),待擴建工程完畢後再將它重新安放在原址,誰科此舉引起不少學生和校友們強烈反對,認為校方移動烽火台等於抹剎中大學運的歷史,是不尊重甚至否定歷史的行徑;反對者並且不肯相信校方守信諾將來會重新安放烽火台,認為它自始至終都是一場陰謀。

  「烽火台」一夜之間成為中大學運的圖騰,連暫時拆遷也不許,說會傷害學生和校友的感情。中大成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最早的學運是七零年代初的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及保釣運動,都是以崇基的荷花池畔作為遊行集會的地點。當時崇基學院仍是鳥語花香,荷花池畔樹影婆娑,對面的幾座教學大樓是亭台樓閣式的古老建築,十分的詩情畫意,連大學火車站也是叫做馬料水火車站,一切都是典雅拙樸,很「魯迅」的感覺。相比之下「烽火台」建於八十年代初,中大學運已趨沈寂,原本代表中大學運原教旨精神的崇基校園亦早已翻了幾翻,亭台樓閣統統變成以捐款者命名的三合土洋式大樓。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拆卸這一切的時候完全沒有人出來哼個半句,當時的學生也好,校友也好,都噤若寒蟬;或都因八、九十年代大家都忙於讀書搵錢,發揚「獅子山下」的創富精神罷。

  金融海嘯的確令大家都改變了。「烽火台」一夜成名,原來它在那麼多人心坎裡的位置何其顯赫。校友們紛紛題詩作詞,表白心跡,一字一淚叫人感動。有說「烽火台」是他們成長的褓姆,有說是「革命」的溫床;有說如果校方一意孤行,他誓必跟中大割席......。

  校友懷念母校,一磚一瓦一樹一木銘記心中,無疑是一份高貴的情懷。只是要發揚昔日學運慷慨激昂的精神,原在於畢業後身體力行,一生擇善而固執。若早已投奔股海,或歸化政經巨賈,則「烽火台」對他們只是一個荒廢了的神龕,早已香火衰微,乏人問津,它的保留與否,試問又有甚麼大不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