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的主日崇拜中,主席帶領會友讀詩篇八篇三至四節:「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你竟眷顧他?」未讀之前,那位主席說了幾句話:「多年前的同一個場合中,我把『星宿』讀成『星叔』,會後姚志華弟兄給我指正,說『星宿』應讀作『星瘦』。現在,請弟兄姊妹依照『星宿』的正音去讀出經文。」我給這位主席的指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料想不到這事對他那麼深刻!
我不期然想起另一件類似的事。約五年前,我認識了一位靈修導師,因仰慕他而買了他的一本著作細讀。在受用該書內容之餘,我卻忍受不了該書錯字百出的現象,於是鼓起勇氣致電郵給他,溫馨地指出其書一些錯字,如:「恐佈」宜作「恐怖」,「享往」宜作「嚮往」,「一畢勾銷」宜作「一筆勾銷」。他收到我的電郵後,隨即回覆致謝。
從以上兩件事,我發覺:給別人指正,並不如某些人所想的──這樣做冒犯了對方,有傷和氣。反之,我發覺:許多弟兄姊妹都是虛心聽意見的,並且會把寶貴意見銘感在心。
可惜,在語文上給別人「溫馨的指正」的風氣在教會裡並不盛行,原因有二。其一,牧者和信徒認為這不是教會的主要事工,可得過且過。其二,給別人指正乃無報酬的;一旦讓功利主義作祟,人就會選擇做一些對己有利益的事而輕看「溫馨的指正」。
我不敢想像,十年前我若吝於給那位弟兄指正,今天他可能在主日崇拜中繼續把「星宿」讀成「星叔」,而會友也照讀錯音而不知。
為了榮神益人,也為了防止教會語文生態被污染,我們何必吝惜在語文上給別人溫馨的指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