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處身現今世代——
  要擔負締造和諧社會的角色


2289 期(2008 年 7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現今的香港社會經常因政見的不同或是各種民生問題,導致出現各式各樣的政治爭拗、傳媒批評或甚至是幾十萬人上街示威。凡此種種,都為社會帶來不和諧的感覺,而教會處身在這環境中,該如何自處並且為主作鹽作光呢?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堂主辦的「教會在社會和諧的承先與啟後」講座,對以上的問題作出了一些建議。講座由中大文化及宗教學系博士後研究員何慶昌博士及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主講,並由播道書院校董會法律顧問柯廣輝律師以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回應。

  講座開始先由何慶昌博士回顧過去百多年,在香港的歷史中教會所扮演的角色,從起初本「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心志來服務社會,包括一八五零年聖公會開辦孤兒院;一九一五年成立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當時是為救助國內的災荒而成立;及至一九三七年以後,因大量人口從中國大陸來港,教會更成立了很多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以滿足香港社會的需要;至八十年代開始,隨社會的進步及變遷,這些服務亦慢慢步向專業化,並且對於社會道德及政策等問題更加關注。從這些發展過程中,可以看見教會在不同的時代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今天的教會亦需要思考處身在現今香港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

  龔立人博士則帶出了「和諧是甚麼?」的思考。他指出,社會的穩定是建立在信任當中,以往的政府是靠「專家系統」來建立信任,意思是只要提出一些專家的意見供社會參考,就能夠得到大眾的信任,並使社會產生和諧。但現今的社會走向多元價值,不再相信專家,並且認為專家不是為人民發言而是為政府及商家發言。而現今人們轉為比較相信關係及人際的向度,因此,龔博士指出,未來教會將會興旺起來,因為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於是一有相同「品味」的人便會走到教會並聚在一起。但這又會帶出另一些問題:教會是希望去塑造社會,還是被社會所塑造?而教會又可否進一步將不同需要的人拉在一起?這些都是現今教會需要深思的問題。

  柯廣輝律師回應時先肯定了香港教會過去所作的貢獻,但他亦提醒教會不應只困在四面牆內;同樣地,信徒亦不應只重教會內的事奉,且應多參與本身工作崗位上的帶職事奉,以充分發揮基督徒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另外,柯律師又以深水的教會為例,帶出教會為社區所能夠作出的貢獻的可能性。他指出,在深水區共有一百一十間教會,而老人院的數目亦相當多,如果每一間教會都能認領一間老人院,並且長時間地進行探訪及關顧工作,可以想像影響力會十分之大。他又提醒教會必須先了解本身社區的需要,然後才作出相應的工作。

  最後胡志偉牧師指出,很多時所謂的「和諧」是相對性的,而教會應持守的必然是聖經所說的原則,例如當社會出現不和諧的時候,教會應扮演使人和諧的角色,並且要以「道成肉身」式的形態在社會中參與服事。

▲左起:林慧英、何慶昌、龔立人、柯廣輝及胡志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