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2242 期(2007 年 8 月 12 日)
◎ 輔導小百科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心理分析是一套人格理論以及心理治療的模式,是由心理學界的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發展出來的理論。最重要的主題,是相信人有一種潛意識 (unconscious) 的精神生活,而這種潛意識的精神生活,是由人們被禁制的性與略的慾望所支配。
  在人格理論方面,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主要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慾望,希望得到即時的滿足和快感。超我是代表社會文化及父母傳遞下來的道德標準,往往與本我產生張力。而自我則是平衡本我與超我的一道機制,它是根據現實的原則來作抉擇。若本我與超我得不到適當的協調,人就會產生心理的問題。
  當心理分析用作為輔導的一種模式時,它是針對一個人的潛意識精神生活,作出探索和分析,將一些潛意識的東西,帶到意識的層面,讓受助者能對自己的問題有洞見(insight)。意思是讓他看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與自己壓抑了的過去有關,如痛苦的童年記憶和不允許的慾望等,對自身問題的洞見,能減低受助者心理衝突。
  幫助受助者探索那些潛意識的精神生活,最主要是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的方法,大概你也看過受助者躺在一張長椅,心理分析師坐在他身旁,鼓勵受助者隨意說話,不用監管所說的對錯、只要將頭痛的事說出來便可。這方法是逃避自我(ego)對一些潛意識的記憶作審核,是通往一些被壓抑的記憶和渴望的途徑。除了自由聯想,夢的分析也是心理分析常用的媒介,因為它相信夢有一些隱藏的內容,是與一些潛意識的渴望有關的。
  不論不同的人對弗洛伊德的評價如何,說他太強調性在人心理的影響,他提出對潛意識,以及過去對人的影響,已成為輔導界的基石。心理分析也不是熱門和廣泛使用的輔導模式,但它背後對人內心爭扎的理解,仍然是大部分輔導員所採納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