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溫室效應」


2242 期(2007 年 8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梁銘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會考放榜前後,傳媒大幅報道考生的感受和反應,並有許多專家學者出來向年輕人發言,有鼓勵的、有安慰的、有循循善誘的、有好言相勸的,給人一個印象是這個社會好溫馨,充滿人情味。教會也不甘後人,為考生辦支持小組、祈禱聚會,在主日崇拜中為考生提名代禱。所謂「萬千寵愛在一身」,年輕人得成年人社會如此厚愛,可是一份福氣。

  「溫室效應」本來是一個自然界的現象,由於人為因素,使全球氣溫上升,加速南北極冰雪溶解,使海洋向沿海陸地入侵,使海島及佔全球人口半數之沿海地區遭殃,但災難卻不是今日即時看到的。相對性的,「溫室效應」固然是自然界現象,今借喻為社會現象的另類「溫室效應」,帶來另類泛濫。

  譬如說暑假期間,不少家長已經為子女安排一連串的活動,在望子成龍,與及心理補償中,都想把最好的給予子女。但這「最好」的,往往是偏重在物質、身體感官,而少在心智、品格上的培育。

  結果是上述這些「溫室效應」中長大的少年人、青年人,甚至是壯年人,仍是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

  「溫室效應」不單是家庭產品,漸而泛溢,成為社會文化模式。加上一些政客、專家、高檔學者等人。大量的廉價呵護、關注,不需負責任的過分「好意」,都把人驕縱了。叫人愈發孩子氣的,不懂檢視自己,只會諉過於人、於社會、於環境。凡事對立化、兩極化。

  意識中看有財有勢的,似乎都成了社會罪人;有能有力的成功人士,都是踐踏別人扶搖而上;只許凡人放火,不許其他人點燈。就如某退休高官感喟「畸形政治」。但人卻樂此不疲,帶來畸形生態。

  於是「弱」的,更有理由弱下去;「雙失」的更有理由失下去;荒怠的更有理由要「?」負全責;欺哄的更可以心安理得,反正總有專家開聲,歸咎社會,歸咎制度,人都只不過是迫上梁山的。

  今日教會在這「溫室效應」的家庭文化、社會文化中,更加要積極面對,讓我們的孩子,趕早有積極態度,面對人生,面對愈來愈艱難的歲月。建立真正的「基督少年軍」。

  萬不可濫用「愛心」,而製造另類人物。在「愛」中常以為虧欠。不要孩子氣的,以為上帝虧欠我、教會虧欠我、肢體虧欠我;相反的是我對神對人常有虧欠。不是伸手需索,而是伸手助人。

  「愛」不是叫我們分化、標籤。要知道每個人智愚貧富不同。環境際遇不同,順逆得失不同。但同在「愛」中建立自己,長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孩子的氣丟掉,總要對自己負責任。

  二千兩銀子、三千兩銀子、五千兩銀子,無怨無誇;即使兩個小錢,也可以精彩絕倫;金器、銀器、瓦器、木器各有本身價值。

  「愛」不是「溫室」叫我們做個寵壞的孩子,相反的成為生命無比力,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作個時代的精兵,曉得怎樣處卑賤、怎樣處富足、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這是「溫室效應」以外,現實人生中生命的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