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特藏中的寶藏


2242 期(2007 年 8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據香港大學圖書館館長尹耀全博士表示,該館最新統計,馬禮遜特藏共有藏書1284種,共2752冊,除了「新遺詔書」和「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手稿之外,藏書全是外文書籍。藏書中最珍貴的可算是「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手稿,馬禮遜將它從英國帶到中國,用作翻譯聖經之用,相信它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一份手稿或一本珍本書,恐怕是一件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物了。圖書館又從馬禮遜兒子馬儒瀚的贈書,得到大批馬禮遜的舊藏,這些書籍的書名頁都有他的簽名,非常珍貴;部分更寫上年份及「中國」等字。藏書中還有若干十七世紀版本,其中衛匡國的「新中國地圖」(一六五五年)和契爾學的「中國圖志」(一六六七年),更是不可多得。整個館藏以十八和十九世紀出版書為主,當中歷史最短的書籍,一八六八年已經面世了。

  「馬禮遜特藏」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八零六年,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成員,為避免重複購書,匯集各人力量去成立的一間圖書館。一八三四年,馬禮遜牧師逝世,在華的外國僑民議決成立馬禮遜教育會,以紀念馬禮遜和延續他的教育事工。同年,東印度公司喪失對華貿易專利權,廣州商館因此而要結業,各成員決定將商館圖書館的書籍瓜分,其中一位成員郭雷樞向教育會建議,將分配給他的書籍送給馬禮遜教育會,並成立一間圖書館。

  馬禮遜教育會接受建議,至一八三八年初,該會圖書館在廣州十三行之一的隆順行開放,由圖書館館長馬儒瀚編印的圖書目館亦於同年出版,包含各界捐贈的書籍約三千冊。一八三九年,中英關係日趨緊張,圖書館因此而搬遷到澳門。香港開埠後,教育會得到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撥地,在馬禮遜山(即今日摩利臣山)興建會址,圖書館館址位於大樓西翼。一八六九年,馬禮遜教育會將圖書館移交大會堂,讓館藏開放給香港市民使用。一九一四年,香港大學圖書館從大會堂接收馬禮遜圖書館,負責管理和保存這個特藏,直到今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