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一個電視真人騷引起觀眾很大的迴響,因為節目找了一位患了末期癌症的女士公開表示願意捐腎,但她要一些急於換腎的人先訴說他們的故事,然後再看那一個最值得同情,才能成為獲得她腎臟的幸運兒,節目預告一出立即惹來極大爭議,不少人認為這做法對等待捐腎的參賽者十分殘忍。誰知節目最後峰迴路轉,主持人「踢爆」有關節目純屬虛構,該女士並沒有患癌,而參賽者亦早已知情,此節目主要是想引起市民大眾對捐贈器官的關注,而事實上節目出街之後,的確多了市民填寫器官捐贈卡。
為了良好的意願,是否就毋須理會手段是否正確的呢?或是當結局良好(即多了人願意捐贈器官),就會反過來證明有關手法是沒有問題的呢?傳媒的公信力本來是她最重要的資產,市民大眾因為沒有辦法親臨事發現場,沒有機會接觸一些高官政客、富商巨賈,因此透過傳媒工作者作代理人,為他們查證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析公眾人物言論背後的理據,然後判斷其真偽。可惜傳媒為了提高收視,為了出位,為了追求短暫和即時的效果,愈來愈忽視自身的公信力,這無異是飲鴆止渴!
當大家以為真人騷應該是最真的時候,卻忽然來了一個反高潮,變成真實的謊言,觀眾會甘於被愚弄嗎?當一個謊言愈成功,其副作用便愈大,正如過往大家在網上收過一些為末期血癌患者徵求骨髓的電郵,當大家爭相在親友間轉寄該電郵時,卻駭然發現是惡作劇,嚴重打擊了大家日後對類似電郵的關注。荷蘭今次電視真人騷雖然成功引起市民對捐贈器官的關注,但當節目監製沾沾自喜的時候,其代價卻是日後大家對同類事件的冷淡回應,以及押上了電視台的公信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