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陷阱


2214 期(2007 年 1 月 28 日)
◎ 情理互動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們無法認識自己,除了透過另一個人作為仲介者。」—沙特

  孟賢確實是個十分理性的人。他上次提到自己曾經刻意加強感性表現的例子,正好表明他是個既理性又認真的人,也讓我記起了杜尼耶(Paul Tournier)曾經提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丈夫去找杜尼耶,訴說自己跟太太關係上的困難。杜尼耶建議他晚飯後刻意抽一段時間跟太太出外散散步,以增進彼此的關係。幾個禮拜之後,那位丈夫再去找杜尼耶,說他跟太太每晚都出去走幾個鐘頭,走到腳掌都長了水泡,情況依然未見改善。杜尼耶問他們都談些甚麼了。那位丈夫說他們並沒有談些甚麼,只是老實地按照醫生的指示飯後散步而已。

  孟賢兄確曾誠實地努力加強感性表現,可那對他來說仍然是一個相當理性的行為。只是我亦不覺得那有甚麼問題。正如我上次提過,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事實上透過他的努力,他確實將自己內向的性格超標地校正過來,不但透過文字,更透過公開的講座,甚至電台廣播去分享和陳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決心和毅力是我由衷地佩服的。

  孟賢當然沒有將「性格決定際遇」跟「環境決定命運」視為非此即彼,是我順著他提出的話題即興地發揮下去罷了。正如孟賢所說,「我們都必然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各自支持這兩句說話的相反例子。」只不過孟賢舉了自己作為例子,我則接續討論提出另一方面而已。無論如何,「際遇為我們的外在環境劃定了一個框架,性格又為我們如何回應這個環境預設了一個大概的方向。但路要怎麼走,最終還是決定於我們自己。」。

  的確,「性格決定際遇」或「環境決定命運」這類命題的作用只是方便我們去辨認一些處境,而不在於它們的普遍絕對性。譬如「煩惱皆因強出頭」是句智慧的生活箴言,但當你將它看成一句邏輯的命題,「強出頭」就變成了「煩惱」的必要及唯一條件,而我們大可以列舉出引致「煩惱」的另外二十個不同的原因。

  可是很多時候由於個人對一些說法有特別深刻的體會,因而不自覺地將它們視為不二的道理,甚至亟亟於「證明那一個命題絕對正確而另一個命題徹底錯誤」。這個情況在基督徒圈子中尤其普遍。譬如不同屬靈氣質的基督徒就往往將公義的上帝與慈愛的上帝對立起來,彷彿上帝神格分裂,繼而在生活上將愛心與真理、公義對立起來,引致不少煩惱與紛爭

  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充滿著這類在邏輯上似乎難以共存,卻同樣地真實及具啟發性的處境。或許我們一開始就不該從平面邏輯的角度去處理這些問題。

  關於人的學問,看來還得從實際的生活經驗中去尋索體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專題: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