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教師的形象


2198 期(2006 年 10 月 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師推動教育改革的角色至關重要,隨著推行教改政策、教學和持績進修工作量不斷增加,加上縮班、殺校導致『飯碗不保』的心理壓力,過去八年教師上街抗議次數、人數之多,前所未見,與此同時,教改亦令教師資歷及教學質素迅速提升。教師縱使覺得教改方向正確,過程中亦難免感覺痛苦。」

   《明報》28.9.2006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有句名言:「沒有逗留,那有文化。」她的意思是若果一切都匆匆忙忙、巴巴閉閉,我們的文化就變得淺薄,叫不醒靈魂,活著彷似一場大昏迷。同樣道理,教育也需要逗留和悠閒,因為教育本質上是心靈的工作。

  香港教改十年,最嚴重的缺失是過分引入商管文化,把教育等同於生產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由此引入了競爭、市場化、教學文化的轉變;學校(schooling)淪為製造就業者的大工廠,教師變為「教書匠」,每天要面對的是自評、外評、基準試、教學指標等排山倒海的行政工作。

  有所謂教育團體的負責人「唱好」說,教改雖為教師帶來一點壓力,但好處是「懶散教師已幾近絕跡」。這位仁兄繼續說:「教育界不得不承認,教改之前有為數不少教師『輕鬆上學』,上課時不教書或照本宣課,放學後打麻將,組織深圳團,教師之間討論湊仔經......」。

  這是看似有理,其實卻是眛於教育的「愚見」。教育和悠閒,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古代歐洲的教育,是在雅典的星空下懶洋洋地閒談出來的。一代名師如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或是我們春秋時代的孔子、孟子、莊子,都是在市井街頭與門生對話,開創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老師們「輕鬆上學」,課餘與同事聊天,下課後打打麻將,只要教出好學生,試問又何罪之有?

  老師是為「人」之師,必須懂得生活的藝術和樂趣,具備明朝詩人張潮所說的「閒人之所忙,忙人之所閒」的生活情調。真正的學問不在教室裡傳授,而是在課餘課後的相處交往之中。老師邀約學生打橋牌、奕棋、看電影、喝下午茶,談天說地打成一片,這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學生踏足校園,重要的不是老師「靚仔」、「靚女」的造型照,而是老師們是否生活得像一個人,有諸內形諸外,教師的氣質風範比表形象更加重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