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不是求分數,辦學也不為名校


2155 期(2005 年 12 月 11 日)
◎ 教會之聲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全港小六學生系統評估尚未正式公佈前,教統局常任祕書長羅范淑芬主動到中國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師研討會中先行透露這些評估的成績,指出有三成小六學生英文能力未達標,甚至比小三評估成績還遜。她為甚麼這樣做?筆者覺得正如她說的,不要為這結果而「吃驚」。在研討會中,羅太又語出驚人的用「澳門賽狗用電兔」來作比喻,要引發學生的興趣。這與她曾提出「求學不是求分數」方向一致。

  羅太所言並不無道理。愈高年班的學生差異愈大是很自然的事,教學不但看其成效,更重要的是過程,怎樣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教統局過去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其方向有不少也是正確的。問題只是推得過急,配套措施不足,更重要的是改革方案常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況,結果是無論是羅太所說的或是任何教統局所推出的改革,也引起負面的反應。

  就最近所提出的教學言語政策,筆者也在這工作小組當中,兩年多開了無數次會議,但深感問題的關鍵是在一九九八年強行推行母語教學,另容許百餘間中學可採用英語教學,形成標籤效應實難以推翻。當年的推行未經細心研究,現在的檢討也只能將既定的政策做得較公平點和補救不足之處。在檢討過程中,亦發現教學言語政策與二零零零年推出的教育改革有矛盾之處。教育改革提出取消升中學能測驗,並盼望於二零零五年取消派位組別。其中又提出「一條龍」,期望在這類學校讀書的學生直升中學,毋須參加小六時任何甄別機制考試。過去幾年小學教育實在在考試壓力下鬆了綁。但教學言語政策又需要在升中階段作出評核。雖然是「師兄射師弟」,期望不要做成考試壓力,但學校怎會不操練學生呢?就正如系統評核本來是盼望學校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然後作出適切的教學。學校本來不應理會成績如何,最重要是因材施教,但由於近年適齡學生人數減少,學校有被殺校之可能,惟有操練學生成績,增加學校收生本錢。在這情況下,活潑的小學教育亦會倒退。

  十多年前,當時教育署認為要為學習困難的學生設立特別的學校,筆者的教會也於當時設立一所這樣的學校。但數年後,由於審計署認為不合成本原則,另教統局又推出融合教育,於是削減這類學校的資源,但學生學習差異會愈來愈大,學校要照顧這些差異實感壓力。

  在新高中推行後,教統局所推出的教革相信已差不多了,盼望教統局能詳細及全盤檢視所有教學政策,做福下一代的教育。

  幾年前一個教會諮詢會議中,有人提出教會是否應該繼續辦學。筆者深信教會辦學也有其意義。但意義不在於辦理名校。對於若干收生不足的學校,教會應有勇氣停辦,完成學校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中實存有不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會可用省下的資源,為這些貧乏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這豈不是香港開埠時,教會先賢來港辦學的目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